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期末复习资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46794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期末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期末复习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期末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1、历史文化名城含义: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2、城市:“城”指防御城垣, “市”指交易场所。3、历史街区含义: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该地区内的建筑可能并不是个个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价值由此得到了升华。4、城市规划:即制定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些措施和步骤,是城市的综合部署,也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与前提,它对于城市空间布局有着综合协调、控制管理的能力,包括了总体规划、分区规

2、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次。5、中国古代七大古都:安阳、洛阳、西安、杭州、开封、北京、南京6、中国古代八大古都:安阳、洛阳、西安、郑州、杭州、开封、北京、南京。 7、秦汉时期十大经济中心及代表城市:(1)关中地区 长安 (2)陇右地区 天水 (3)燕赵地区 邯郸、燕(4)三河地区 杨、洛阳等(5)颍川、南阳地区 颍川宛(6)梁宋地区 陈、睢阳等(7)齐鲁地区 临淄 (8)巴蜀地区 成都 (9)三楚地区 江陵、吴(10)南越地区 番禺 8、隋代南北大运河:隋炀帝大业元年(605)重修洛阳城,称“东都” ;又开通济渠,引涧、洛二水达黄河,再从板渚引黄河水,循狼汤渠达淮河;疏浚邗沟,引淮水达长江沟通江淮;

3、大业四年(608)又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到涿郡;大业六年(610)又开江南运河,自京口至余杭。9、元代大运河:元人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济州河在任城连接汶水和泗水;会通河由须城、安山至临清,南接济州河,北与御河相连;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泉水,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处。江淮之间的邗沟和江南运河依然畅通。这几条运河相连成为一条运道,就是一般所说的南北大运河。10、丰镐:丰京和镐京的统称,周朝的都城,在今日陕西西安市。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二、简答题1、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一)悠久的历史(二)丰富的文物史迹(三)多彩的风景名胜(四)深厚的文化传统。2、历史文

4、化名城的分类:(一)作为王朝都城的城市(二)作为诸侯国或封王国首府的都市(三)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四)工商业和交通港口城市、军事重镇(五)风景游览城市(六)革命的历史名城(七)其他特色城市3、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与作用:一、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两个文明建设的示范;三、对外交往的窗口;四、发展旅游的先导。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遭受过三次大的劫难:第一次是解放初期,在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口号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古城中也大办街道工厂,城墙以及其他一些古建筑被拆除。第二次是“文革”中“破四旧”对古迹的破坏。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大发展和城市

5、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刀阔斧地进行旧城改造,对老城区、历史街区无情拆除,代之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危机:(一)认识危机;(二)管理危机;(三)特色危机:一是相互克隆现代建筑千城一面。二是旧城改造方式错误文脉中段。三是未能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地理特征丧失。 (四)不当旅游开发危机。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一)历史的遗存(1)已经确立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风景点,包括古建筑、 古园林、古城墙、雕塑石刻和各种工程设施等。(2)历史遗址,包括已探明和未探明的地下重要历史遗存,如古墓葬、古城遗址、古建筑遗址等。(3)古代历史纪念建筑及历史名人活动的纪念地。(4)近代革命

6、遗址遗迹及革命纪念性建筑包括杰出人物活动地(二)城市的风貌(1)城市内部及周围的重要地形、地貌,与重要历史内容有关的山川原野特征。(2)名树古木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植物。(3)重要风景区、风景点。(4)历史形成的城市格局,如城市的方位、形状、轴线、道路以及河网水系。(5)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居民区、街区。(三)城市的传统文化艺术(1)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形成的精神面貌,如审美、特色饮食习惯、娱乐方式、节日活动、礼仪、宗教信仰等。(2)城市的文化艺术,如独特的语言文字、地方戏曲、书法、绘画、音乐、雕塑、服饰舞蹈、传统工艺、土特产品及反映民风民俗的相关事物。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1)保护第

7、一的原则;(2)特色开发的原则;(3)优势资源与非优势资源开发互补的原则;(4)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开发并举的原则。8、现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 20 世纪的 2030 年代,中国首次把古建筑列入了文物保护的对象。第二个阶段,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初步形成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筑类遗产进一步得到重视,对古城开始关注。第三个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中期,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逐步发展,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为重要内容,提出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第四个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历史文

8、化遗产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制度开始建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走向纵深层次。9、城市规划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作用:(一)宏观层面(1)确定合理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经济与古城保护的协调发展。(2)保护古城,开发新区,使保护与发展各得其所。(二)微观层面(1)通过道路的规划定线给文物古迹以突出的展现,通过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和重要古建筑之间的空间视廊的控制,保存延续古城的空间秩序。(2)通过规划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以及能够提示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类标志物(如古树名木、碑刻、标牌等)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历史性的网络系统,从而便于人们对历史文化渊源的任何和理解。(3)通过规划保护文物

9、建筑的历史环境,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和历史风貌比较完整的街区。(4)划定风貌分区,搞好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使新老建筑和谐共容,使古城区风貌依旧,使新建区也有美好的特色。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科学研究:(一)继续推进名城保护理论的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体系;(二)加强名城保护经济手段的研究;(三)加强对名城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四)加强现代科技手段在名城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三、论述题1、旅游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名城保护造成的负面影响(1)超负荷的旅游开发造成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破坏:据调查, 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直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年接待游客量超过 1500 万人

10、,日平均游客 4 万多人,最高日游客达到 10 万人,致使馆内许多珍藏收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污染。(2)旅游设施建设对名城风貌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道路交通、宾馆饭店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在兴建过程中,往往为了经济的利益而忽视文物古迹的氛围和城市的古朴风貌。如在扬州北护城河北岸扬州史可法词墓、天宁寺、绿杨村等中式楼阁殿宇,一字排开,相互毗邻照应,是乾隆水上游览线的重要景观,而市政府外办、旅游局却在期间建扬州宾馆、西园宾馆、友好会馆等高大建筑,两者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破坏了这片古典园林群落的和谐美。 (3)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旅游业更强调娱乐性和享受性,而不是沉重的历史、民族文化反思,一般游客

11、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适当的思考和启迪。旅游业所表现的民族文化具有浅表性和娱乐性,旅游是否能够真正反映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怀疑,对于传统文化内涵表现的粗糙性和商业化也是不容回避的。(4)文物重修、重建中的隐性破坏:为了发展旅游,许多地方对残损的文物或已消逝的古迹进行重修、重建。但在重修文物古迹时不能保持原貌和原有的文化内涵,导致隐性破坏。如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拆古建筑、建“假古董”的做法至今仍在一些名城中被仿效。2、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科学、美学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1)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漫长的沧桑岁月,积累 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座名城,它的各个横断面,集中地披露了某一时期该

12、地区的文化成就与特色,它的纵切面,又成为中国历史长卷的一个缩影。而 100多座名城联成为整体,更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平遥有“三宝” ,古城墙便是其一。古城北门外镇国寺是古城的第二宝。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平遥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2)历史文化名城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名城的科学价值体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例如丽江古城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表现出古城建设崇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3)历史文化

13、名城的美学价值:当代著名的美学家陈望衡说:“凭借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一种特殊的撼人心坎的美。这种美的基本品格为典雅、崇高、凝重、深厚,它与现代文明相衔接,巧妙结合,和谐统一,焕发出特殊的魅力。 ”“典”即历史悠久。 “雅”是文化的精华。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其对象一般来说以高大体形形之于外,以雄伟力量灌注于内,气势博大内涵深刻。历史文化名城典雅、崇高的人文景观与良好的生态、文态环境相和谐,令人悦耳悦目、悦志悦神。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而完整的统一。3、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的优势(仅供参考,可以自由举例)(1)资源优势:资源优势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最大的优势。从总

14、体上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大,种类多,品位高,文化特征鲜明,分布广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存在客观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本身就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类型之一。名城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占据了半数以上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数量、品味、类别均为上乘。(2)传统优势:古代的旅游有帝王巡游、官吏宦游、买卖商游、士人漫游、僧人云游、节会庆游等多种类型。这些旅游的目的地,主要是各级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商贸枢纽、风景名胜地等,历史文化名城大多是由这些地方发展起来的。 (3)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是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突出地位或优美的风景名胜,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今天招徕游客的资本。(4)开发优势: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达,物产富饶,有发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名城中有许多是全国、省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名城还有着有利的政治中心地位,便于吸引和组织客源,进行旅游活动,便捷的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前提,多数名城的交通相对便利,在旅游发展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名城旅游开发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