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12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6833067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12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12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12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12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12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12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12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 版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

2、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

3、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

4、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 )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它是一种用单纯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

6、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

7、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

8、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

9、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

10、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树立“ 尊

11、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 20 世纪以来的科学

12、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建制化过程,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

13、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18、 19 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 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

14、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

15、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 、 “劳动手段说” 、 “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

16、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