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真理的历程期考复习题参考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28119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真理的历程期考复习题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索真理的历程期考复习题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索真理的历程期考复习题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探索真理的历程期考复习题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索真理的历程期考复习题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真理的历程期考复习题参考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探索真理的历程 期考复习题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家六大部委领导直面食品安全问题是基于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强调既要严格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又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责任,共同保障食品消费安全体现了这一点。(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归宿。发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严厉整顿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强调既要严格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又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

2、执法责任就发挥了认识的反作用。【解析】本题以国家重视食品安全为背景材料考查哲学知识,首先明确命题的知识范围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也就是用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知识回答,然后抓住材料关键词分析。六大部委领导直面食品安全问题,体现现实的需要,哲学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建立的制度,制定的措施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安全的哲学依据是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2、(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调研了解了苏沪等地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调研进一步明晰了经济领域工作思路;(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本次调研是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发展。【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实践决定认识,题目类型体现类。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材有明确理论表述,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对应上述理论,找到材料中的实践和认识,组织语言,进行分析,具体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调研了解了苏沪等地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调研进一步明晰了经济领域工作思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本次调

4、研是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发展。 3、(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2 分)古村落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的作用。(2 分)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2 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古村落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有利于提升古村落的文化品位和村民的生活水平,使其成为造福农民的民生工程。所以,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文化抢救性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2 分)

5、(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对 GDP 认识的变化过程正确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3 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 GDP 认识的变化过程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 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对 GDP 的认识也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3 分)【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题题型属于典型的“为什么类”主观

6、题,旨在考查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答题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主要指向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和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2)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真理的相关知识,落脚点是对 GDP 认识的变化过程。组织答案时可以从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特点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并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 4、(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雾霾天气说明,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7、护相协调。(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史上最脏”天气,再次证明了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的错误性,提高了对生态建设的认识。(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考生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实践的相关知识”,因此考生首先要明确实践的相关知识,包括哪些知识。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实践的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关、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考生这里可以

8、运用的知识有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知识。考点: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5、(1)国家财政通过实施文化消费补贴等,为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1+2 分)国家财政通过继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等,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1+2 分)国家财政通过培育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等,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2 分)2(2)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参与民主决策。如村民向政府提出建议,专家论证等;(2+1 分)政府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如

9、政府听取村民、专家意见,制定政策等。(2+1 分)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2+1 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如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2+1 分)(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分)当地政府立足实践,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 分);出台政策,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2 分)规律是客观的。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2+1 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政府组织考察,发展经济,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2+1 分)

10、【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三,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解答这题学生需要明确财政的三大作用分别是什么,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具有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以及财政具有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第二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结合题目中的材料。“实施文化消费补贴”体现第一个作用,“继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体现第二个作用;“国家财政通过培育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体现财政的第三个作用。(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通过认真筛选信息,然后对应相关的理论进行

11、说明即可。材料中的“村民向政府提出建议,专家论证”可以从民主决策的角度进行说明;“政府出台政策,引导企业生产”可以从政府的职能的角度进行;“政府听取村民、专家意见,制定政策”可以从政府的经济职能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二所蕴含的哲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即包括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内容。考生可以结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考点:财政的作用、民主决策、政府的职能、宗旨、工作原则;物

12、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选择题6、C【解析】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又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因此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故 C 正确;A、B、D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 C。 7、A【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神五”到“神十”的发展说明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 适合题意;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 是错误的;C、D 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 8、A【解析】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

13、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题干引文说明真理的条件性,A 适合题意;真理与谬误是有严格界限的,B、C 都是错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D 说法正确不适合题意。 9、D【解析】本题材料中“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介绍了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取得的实践成就,说明一国两制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隹制度安排”,既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说明了真理是正确的认识,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由此可见,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

14、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D项。 10、B【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要获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的认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深化、向前推移。材料中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难题说明了该观点,符合题意;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错误;真理与谬误是有严格界限的,错误,故排除。11、B【解析】题中工作会议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推进城镇化是一项实践活动,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体现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客观物质性,故排除 A

15、,B 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强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与社会历史性无关,C、D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2、D【解析】表述有误,事物每一阶段的特点不同,而不是特点相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因此认为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的表述有误;题中“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体现了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符合题意;答案 D 正确。 13、C【解析】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 A 表述有误;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

16、是相伴而行的,因此认为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B 排除;强调学生更要与真理为友说明追求真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3本题选 C 项;D 表述明显错误,学生成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D 不符合题意。 14、C【解析】 “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的哲学寓意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A 说明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不符题意,不选;B 说明的是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不符题意,不选;D 说明的是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不符题意,不选;答案 C 正确。 15、C【解析】表述有误,亲身的实践经验与他人的实践经验是一样的,不能认为谁比谁更可靠;材料没有体现把认识应用于实践,也就是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不符合题意;农民气象员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获得结论,可以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符合题意;经过实践检验最终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符合题意;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