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上传人:雪****7 文档编号:168273039 上传时间:2021-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二课。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物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轻重、形状、流动性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整套教科书中物质科学内容的开篇。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但还没有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接下来的两课中,学生将会逐步认识物体的轻重和形状。教科书共3页(5,6,7

2、三页),分为4个部分。l.聚焦教科书直接提出了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物体特征轻重。通过“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来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探究主题,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的方法的原有认识,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2.探索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比较活动,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教科书出示了5个物体: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形状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且比木块大的球体。探究前,学生要先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教师要强调预测没有对错之分,也不要对学生的预测结果事先做出判断。教师需要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

3、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同质地但大小不同的橡皮的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实际上,这也是对“密度”概念的前概念调查。接着,教科书用1幅图提示了可以用掂量的方法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之后,教科书又用1幅图提示可用标准物称量的方法排序,比如回形针。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标准物比较合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说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3.研讨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对三次排序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三种方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经验预测。我们

4、希望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要两两比较。我们希望学生发现,这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因此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如果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下回形针的个数;通过比较回形针的个数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4.拓展教科书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组物体,问题指向核心概念“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隐含指向“不同材料的物体密度不一样”。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

5、只要根据之前的探究结果,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就可以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筷子轻重可能不同等。【学情分析】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在第1课的观察活动中,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种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针对一年级学生,教科书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

6、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完成对5种物体的轻重排序。教科书用图片的方式提示了用回形针(标准物)称量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5种物体。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其他的测量方法。【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物体的轻重是可以被测量的。知道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2.科学探究目标知道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度不同。认识到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感受到工具的使用比主观感受更准确。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预测、掂量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增强探究物体轻重的欲望,并寻求科学的解决

7、问题的办法。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工具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教学重点】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难点】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教学准备】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各一份,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爸爸去哪儿相信小朋友们都看过了。每次李锐村长派给小朋友的任务,在小朋友的努力配合下他们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今天咱们班的小朋友也需要挑战一些新的任务,大家有信心完成吗?小组小朋友们团结合作,能完成我们今天的

8、任务。超级飞侠将会给大家送来一份神秘的包裹快递。2.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今天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请一位小朋友翻开任务卡)3.对于这些物体,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的轻重呢?(出示上节课制作的班级记录表格)4.学生说一说如何知道轻重,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5.小朋友们想到的办法可真多,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的轻揭示课题谁轻谁重。二、探索1:预测物体的轻重1.第一个任务小朋友们都顺利的完成了,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棒。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第二个任务是什么呢?(请一位小朋友翻开任务卡)2.预测以下物体的轻重。ppt出示五个物体(不下发物体,因为学生很容易用手去掂量)3.预测之前请小朋友观察ppt上的

9、五个物体,说说它们的大小如何。4.小组讨论,汇报。(教师点评)预设:木块和塑料的形状大小一样。橡皮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兵乓球是空心的。5.请小朋友们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五个物体谁轻谁重。用数字1-5表示,最轻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6.小组合作完成,填写活动手册和老师准备的白色记录表。7.展示学生的预测,说说这样预测的理由。8.对比不同小组的不同答案,引出排序的结果不一样。三、探索2:掂量物体的轻重1.从小朋友们汇报的结果来看,大家的预测结果不统一,哪一小组的是正确的呢,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究。迎接我们今天的第三个任务。(请一位小朋友翻开任务卡)2.用小手掂一掂以下物体的轻重。3.从材料袋里拿

10、出五个物体,学生掂量物体的轻重。4.小组合作,填写活动手册和老师准备的蓝色记录表。用数字1-5记录,最轻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5.交流:介绍自己组掂量的方法说一说五个物体掂量时遇到的问题发现木块和塑料很难用掂量的方法得出结果。5.展示几个组不同的结果,引出掂量得出的结果还是不能统一。四、探索3:称量物体的轻重1.我们掂量了五个物体的轻重,结果还是不一样。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2.迎接我们今天的第四个任务。(请一位小朋友翻开任务卡)3.用简易天平称量五个物体轻重。4.出示今天所需要的建议天平。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称量。预设:1.两两比较的方法。(教师给予肯定,还要说明

11、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能分类记录结果并进行推理,在排序的时候易出现错误,不建议使用。)2.标准物测量的的方法5.回忆:测量长短时,我们是选择什么物体作为标准物的?6.思考:我们的称量中,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7.小组讨论,汇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里的物体作为标准物。8.视频出示操作步骤,并讲解注意事项。(ppt出示)9.小组利用简易天平称量五个物体填写活动手册和老师准备的粉色记录表。用数字1-5记录,最轻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10.交流汇报,五种物体的轻重达成共识。五、研讨1.观察黑板上的记录表,看看我们的三次排序都一样吗?2.哪种方法更准确,说说你的看法。六、拓展1.前面的四个任务小朋友们都顺利的完成了,我们将迎来今天得最后一个任务也是最难得任务,小朋友有信心完成吗?2.迎接我们今天的第五个任务。(请一位小朋友翻开任务卡)3.下面的两个碗形状相似,大小相同,一样重?4.小组讨论,汇报。追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七、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在小组团结合作的情况下,完成了所有任务。超级飞侠也将神秘的快递包裹送给了大家。信件:有关称的小知识【板书设计】2谁轻谁重预测结果 掂量结果 称量结果大橡皮小橡皮乒乓球木块塑料块【教学反思】 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