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22617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2、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

2、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3、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4、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

3、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5、 明太祖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同时据明史稿记载,明成祖继位后,明代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 ”两则材料说明A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 B明朝放弃了中央集权制C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D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6、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 ”是古代官吏办理疑难案件时采用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从根本上受下列那一观念的影响A重义

4、轻利观念 B三纲五常观念 C宗法观念 D仁政观念7、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在 1911 年,第三次发生在 1949 年。 ”这三次“革命”是指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8、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

5、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9、材料一: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已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材料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已之私” 。柳黄二人同样是针对皇帝这个制度发言,却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关于这个差异,以下解释不合理

6、的是A.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 ,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B.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代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C.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D.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10、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A中央集权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11、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 ”这两种“政治”的根本

7、区别主要集中于A皇帝和丞相的权力分配上 B中央机构的运作方式上- 2 -C地方的管理方式上 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1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从根本上A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始终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C与西周分封制异曲同工,只是管理体制上有差异D始终制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13、 旧唐书记载:长庆元年(821 年), 唐穆宗要破格提拔前代理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扑卿,给事中(门下省属官)韦弘最、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之所以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刘士泾的制书才得以颁布执行。这段材

8、料说明庸代门下省具有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 对皇帝诏书具有否决权意见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A B C D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以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该材料反映了A.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B. 独尊儒学始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C.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 D.儒家学说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顽固落后15、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元史卷 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

9、“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16、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

10、本对等17、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 D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 18、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古代的监

11、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19、明太祖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由此,你可以得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是A明朝时期天下庶务繁多 B废丞相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C丞相制度废除意味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阶段 D明朝由于君主不理朝政造成大权旁落20、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21、

12、有位学者把 17 世纪 40 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A政权发生更替 B国力对比变化 C社会形态转变 D文化途径迥异2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3、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

13、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 3 -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2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25、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

14、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下列能说明该材料的是秦朝时相权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 秦朝时期监察机构趋向完善 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残酷性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暴政A B C D2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 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 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27、 “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 “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 “陛下”称为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8、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