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中文杨俊阳开题报告原稿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20846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7中文杨俊阳开题报告原稿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07中文杨俊阳开题报告原稿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07中文杨俊阳开题报告原稿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07中文杨俊阳开题报告原稿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07中文杨俊阳开题报告原稿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7中文杨俊阳开题报告原稿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中文杨俊阳开题报告原稿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7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 杨俊阳 学 号 070504011125学部(系) 人文学部中文系 专业班级 07汉语言文学 1班论文题目 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意蕴 指导教师 卢云芳一、选题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现当代散文作家群中,余秋雨是独特的。他的散文深邃、厚重、严谨,又不失简约、优美、凝练。他在散文中对健全人格的呼唤,精英意识的凸现以及文人天生的隐忧这些散文主题都传达了很强的现代意识,在社会转型,价值失范,世风日下的当下,带给人们很多启示和思考,提出如何建构当代的中国文化的问题,以在物质大发展的时代,跟进精神的发展,使中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名副

2、其实的强国和大国。而他的文化散文主要是以社会文化背景为中心点,以自身生存的时代环境为依托建立坐标系,用理性的方法去对自然山水风物进行历史文化的逻辑推理,去关注群体文化人格,从而揭示出一些不为世人所知或令世人迷惑的历史或现实真相,并通过优美诗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艺术手法来寻求中国文化的历史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与中国文人的历史人格构成,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文化意蕴上,余秋雨散文从始至终都灌注着文化这一鲜明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反思,文人隐忧,精英意识,文化人格的重建等;在创作风格上,余秋雨散文突破了传统小品散文的文体约束,在表现手

3、法上有自己的独到运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有论者说过,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散文的文化价值,归根结底就在于它的文化意蕴。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述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 。 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在文化界有着独特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散文的潮流,但余秋雨部分历史文化散文中饱含的“滥情”却使其文化智性大打折扣。这种散文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是不利的。国内外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着重于对“文化”一词

4、的重新阐释,主要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历史使命、文明传播的强烈忧患意识。从文人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品读 2 / 7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很容易触摸到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忧患意识。强烈的文人忧患意识是。作为文化史学者的余秋雨先生面对民族文化在商品大潮的冲击和文化多元的冲击下,文人特有的文化良知和时代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二、主要参考文献综述(不少于 3000 字) 余秋雨的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对“文化”一词的重新诠释上。余秋雨散文是一种学者散文,也是一种大气的文化散文。它通过对文化景点、文化人物和文化事件的追

5、忆和思考,在艰辛的人生苦旅中,分析知识分子人格特征,探索人生真谛,探讨知识分子人生的出路与归宿,从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阐发对文化建构和发展的认知。(一)人生意识罗成军在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中认为从人生的角度来看,余秋雨的散文中,让人体会最深的当是蕴含其中的人生意识。他对文化最真切的感受也是对人生况味的执意品尝。在他的散文里面,有无可逃遁的苦涩(三十年的重量),有渊源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一个偶然起因而构成的人生起落(信客),还有人生的伤感、寂寞、萧条(老屋窗口),更有人生的壮丽、和美、坚毅。绚丽的莫高窟、险峻的三峡、秀丽的庐山、雅致的江南小镇正是从这大千世界之中,他真正读懂了文化的内

6、涵,读出了美之所在人生。但是,他笔下的“美” ,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是一种随时随地可触可感的美,一种让人心颤的缺憾美。苦悲与忧患是其核心。总之,余秋雨的散文处处把人生的热血贯注于文化之中,使之成了生气勃勃、充满了人生真情的活文化,这也正是余秋雨散文诠释“文化”含义的一个重要层面。李瑞龙在极致的魅力中从现实意义角度阐释了余秋雨散文的内蕴。 “余秋雨的散文,除了他的睿智妙语和历史厚实之外,还有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蕴是不容小觑的。其实,每个人在读他的文章之后,首先为之震撼的必定是他那独到的思想和精深的见识。 ”“他真的能够给予我们一种意绪,一种判断,一种感觉,一种状态,一种见地,让人感悟到人生的

7、多艰,岁月的多难,生命的智慧,以及思想的光芒。这正是大文化散文所时刻追求的最高要义,以及最需实现的主要任务。他常常让我们感慨,生命有寂寞难耐但需操守,岁月有无情变迁但终有启发。当你达到一个通灵人的境界时,你就可在平凡中见真谛,于无声处听惊雷了,那该是一种多大的惬意!而余秋雨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可以让你在这个方向不断前行,不断得到召唤和启发” 。王彩萍在余秋雨言说的文化人格与浙东地域文化中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因为文化传统的影响,先天具有一种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弊端。在余秋雨看来,这也是一种文化人格上的卑弱,它包括知识分子的健全文化人格,还包含了对现实人生的深切了解和把握因素。在他的意识中,知识分子读书读得

8、 3 / 7好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驾驭现实人生的能力。余秋雨对它的乡贤王阳明、黄宗羲等赞不绝口,在于他们不是禄虫书蠹,而是对现实有着深刻地介入,全面发展了他们的才华,建立了盖世的功业。像王阳明,不仅是出色的文臣、哲学家,还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天才,建立了巨大的事功。黄宗羲在改朝换代之际,召集义军、结寨扎营,失败后立即投身学术,很快以历史泰斗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形象巍然挺立。因此说重视驾驭现实人生能力是余秋雨一个基本的心理审判原则,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也有很多地方贯穿了这条思路。(二)对民族、国家的深厚感情 罗成军在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中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对“文化”二字做了深刻的阐释

9、。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余秋雨对文化作了全新的构架与关切。这种关切就体现于他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融为一体,把文化视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从这个意义出发,华夏文化就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主体,这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相当突出。从余秋雨特有的文化透视形式中,可以让人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便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 ,“请等一等,等一等” , “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明晰地感觉到作者那颗赤子之心,他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他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是为了唤回莫高窟的文化遗产,更体现出了他爱国

10、的内蕴。这一点在上海人一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司马小雯在论余秋雨散文的双重对话一文中认为余秋雨散文在对文明与文化的体悟上有独到的见解。作者从人本角度予以肯定, “余秋雨是对文明、文化有极强的感悟力的学者,是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代意识的作家因此他的个人就必然牵扯着厚重的文人观念、知识分子意识,这其中与中国传统文人一脉相承的便是对民族文化、历史使命、文明传播的强烈忧患意识” 。彭志芳在再读秋雨 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中从人生的微观角度和从民族、国家的宏观角度出发,阐发了余秋雨对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融为一体,把文化视为一个民族的灵魂。 ”“余秋雨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来探索,对传统

11、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进行了苦心孤诣的梳理与显扬,并以令人信服的形式宣告:未来的民族文化之树,必然也只能植根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这样,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和不朽生命就具有感召人心的力量” 。(三)历史使命的探寻罗成军在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中认为余秋雨的散文也充满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和历史使命的探寻。这其中,有迷茫与无奈:面对民族文化的屡遭践踏,他“脑子里一片空白” , “我好恨!” ; 有走不出的困惑: “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 4 / 7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吗?”(文化苦旅自序)。他苦苦地思索着,探求着民族文化的真谛与

12、命运。终于,在庐山、在敦煌、在大上海、在白发苏州、在华夏山河、在炎黄子孙所创立的几千年文明之中,他看到了华夏文化的出路。他把上海视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典型。“上海文明的最大心理品性是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生存” , “上海文明的又一心理品性,是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 ,上海文明的另一种心理追求,是发端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这也便是华夏文化的出路。另外,在五城记中,他通过对南京、成都、开封、南京、广州等五大城市的比较,探索了五种迥异的文化走向宏远健康的轮廓。 就这样,余秋雨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来探索,对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进行了苦心孤诣的梳理与显扬,并以令人信服的形式宣告:未来的民族

13、文化之树,必然也只能植根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这样,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和不朽生命就具有了感召人心的力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余秋雨散文对文化的解释,还富有浓重的历史感。其散文所呈现出的精邃的思辩,丰富宏赡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学修养。他笔下的历史感,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 。我们不妨循着他的足迹重做一番文化的苦旅。他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柳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的落脚点竟是南洋的垒垒丛冢。起初,煌我们还会拥有一份自豪、一丝安慰,因为我们毕竟拥有过一个大唐盛世以及大唐盛世所创造下的辉的敦煌文明,

14、尽管后世不肖子孙是如何地把她糟踏了。接下来,我们便感到了寒冷,因为文人的孤魂野鬼出现了,慢慢地我们开始沉默,开始忧伤,开始呜咽,最后面对一群黑头发、黄皮肤却不再操华语的异乡故人,我们已只能发出悲鸣。岁月的痕迹层层结痂,岁月的软蹄无声却残酷:中国文化难道就此断送了吗? 再走下去,沉重过后又有了些许欣慰,道士塔 、 莫高窟可谓为劫后的苏醒。就这样,历史如一条长河,在他笔下奔腾不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更活现于他的笔下,沧桑的历史也成了一种文化景观。余秋雨散文在活现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醒民众的历史忧患意识,在他的散文中, “较少赋予某种历史空间以当代意识,而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意识。他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

15、实历史进行着极其深切的眷顾” ,对历史的洞察体现出对现实的忧患,又透露出对未来的执着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这样,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历史积淀而成的。于是,人文景观浓缩了历史,历史也显现出了文化的存在状态。 5 / 7三、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本文试图通过从人生、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阐发余秋雨散文中所包孕的种种的文化意蕴,力求较全面细致地考察和分析,挖掘其散文的价值,以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拟解决的问题:通过多维度地评析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意蕴,从而使广大读者和学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余秋雨的文化类

16、散文,并能够引发他们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对民族、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追忆和思考,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构提供了一种思路。四、论文提纲(一)前言(二)自然背景下厚重的人文气息a自然与人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b “文人脚印”与“人生苦旅”两相重叠(三)历史背景下独特的审美心理a. 寻找自己与发现现实 b. 中华民族文化人格的复杂性c.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和历史使命的探寻(四)人生背景下的无限沧桑和慧悟a. 对人生况味的执意品尝b. 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五)哲学背景下的审美情趣 a. 崇尚安居乐业,质朴平和,阴柔坤静的审美趋向,强调“宁静” 、 “宁谧”和“实在”b.推重“苦行” ,以达到内心充实(六)结束语五、 论文工作进度安排(一) 第七学期第 14周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6 / 7(二) 第七学期 1420周,调查研究,查阅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三) 第八学期第 2周举行开题报告答辩;(四) 第八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