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17143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 1 -第四单元 导学案16 化石吟 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导学重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导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课 时】一课时【预习导引】 1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奇 hun 幻 gu 裹藏 cng lng 葱茏 zhu yu 卓越骸骨 hi 潜行 qin 躯壳 qio 档案 dng造物主 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且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 乌有书虚幻;不存在。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一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参见第 3、4、5、6 节)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歌和谐优美的音乐美。思考诗的第二节

3、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前后照应,即第 7 节是对第 2 节的回答。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导学过程】 一、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用心 爱心 专心 - 2 -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

4、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 二、整体感知: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 2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诗歌分为三层,12 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 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 节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探究,思考:a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

5、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b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 ,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c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d 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

6、题。纯金难留 美弗罗斯特自然的新绿是纯金,她这种色彩最难保存。她的新叶像一朵花;但只能持续一刹那。然后就还原成为叶片,乐园就这样沉入哀怨,用心 爱心 专心 3曝光就这样堕入白昼,凡是纯金都难留。1这是一首赞颂青春的诗,诗人将青春喻为 花 、纯金,表现了青春的珍贵与美丽。2 “凡是纯金都难留” ,美好的青春难以长留,诗人暗示我们时光易逝,应珍惜青春年华。3请写出你所掌握的劝人惜时奋发的古诗句。 (至少两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五、课外作业:1练习:一、二、2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教后反思】17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导学目标】

7、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引导学生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导学重点】1快速阅读,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导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课 时】一课时【预习导引】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

8、晴,晚雨到天明。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注音:峰峦(lun) 一霎(sh)间 点缀(zhu) 绫纱(lng)弥漫(m) 晕(yn)头转向 月晕(yn) 崩塌(bng t)(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a 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 (见第 2 节) b 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

9、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导学过程】一、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 2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10、?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晴天云简表云 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气征兆卷 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积 云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扁球状 排列匀称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 名 变化过程 形 状 位 置 天气征兆卷层云 卷

11、云聚集 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 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三、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

12、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 1 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 2 段是 3、4、5 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 3 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第 4、5 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第 6 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 3 段,把“薄云”又分

13、为“卷云” 、 “卷积云” 、 “积云”和“高积云” ,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b 齐读课文第 1 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模仿造句 远处的

14、霓红灯亮了,像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 1980 年中就曾出现 1052 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 80%。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 1 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 12

15、小时36 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 5 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1第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 5 个字)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_,文中“_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_”与它相呼应。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作比较_、_举例子_、_分类别_和_列数字_。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平实_说明。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