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养母》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16135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养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养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养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养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养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养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养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父母的心 养母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函馆 hn 濑户 li 褴褛 lnl 酬谢 chu不妥 tu禁不住 jn 拮据 ji 剜 wn掺菜 chn 庇护 b 祷告 do 熬煎 jin2. 多音字 jing 将 要 sh 舍 去 n 难 为 情 将 舍 难 jing 将 领 sh 宿 舍 n 灾 难 3. 形似字 妥 tu 妥 善 巳 s 巳 末 试 sh 考 试 已 y 已 经 孚 f 不 孚 众 望 己 j 自 己 拭 sh 擦 拭 4. 词语褴褛:衣服破烂。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如数奉还:按原来的数目归还。酬谢:用金钱、

2、礼物等表示谢意。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剜:(用刀子等)挖。这里是瞪的意思,表示不满。庇护:袒护,保护。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恩重如山:恩德像山一样深重。形容恩德极大。纯粹: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5. 作者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1924 年东京大学国文专业毕业。一生创作小说 100 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 (1926)描写一

3、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 (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 (19291930) 、 水晶幻想 (1931) 、 千鹤 (19491951) 、 山之音 (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康成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 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 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二)学习目标父母的心1. 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

4、并学会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学习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心。养母1.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体会母亲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本文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读文章,理清事件,体味“养”的含义,感悟人物品质。三. 教师建议父母的心这篇文章,不像梁晓声的文章和作者此前的一系列文章那样,充满了描写和形容。作者好像有意回避直接表述感情,全文除了开头有一些有

5、限的人物衣着和场景的描写以外,几乎没有渲染,基本上是一些相当简洁的叙述。然而,全文却并不因如此简略而缺乏动人的感染力。原因在于,作者把全部功夫都用在了对话当中。这对父母的感情,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是,对话却充满了潜在力量,读者不难从对话的空白中,想象出这对父母的情感震荡。作者的全部功力都集中在人物的对话之中。学习时要注意,课文通过这对父母前后四次的对话,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心。养母我们已经从背影和慈母情深中看到,具有伟大爱心的父母,本身却是平凡的。杨新雨的这一篇养母 ,则更从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母亲,就她本身的自然形象来说,肯定不是伟大的,就她的感情来说,更是与伟大

6、相去甚远。作者非常坦率地总结:与许多文艺作品中那些深明大义的乃至大义灭亲的、胸怀宽广的母亲形象相比,她是没法比的。作者所写的母亲,不但不是伟大的,相反,她身上有许多缺点和毛病,甚至有一些渺小的东西。渺小和伟大,无私和自私,相反相成,构成了这个母亲的动人形象。四. 课文讲解父母的心(一)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送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二)文章思路本文的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富人向穷父亲要一个孩子,而且

7、开出十分优越的条件,穷父亲不是一口答应,也不是一口回绝,而是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 。这是一折。商量结果也不是直接答应或不答应,而是先给一个大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二天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这又是一折。当天傍晚又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三天又要来索回小女儿。这又是一折。三次调换,写法也各不相同。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曲折的情节,表现了父母复杂的心理历程,在“优越条件”与“爱子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曲折的冲突,最后“爱子女之心”终于战胜了“优越的条件”父母的个性也越来越明朗,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的表现。(三)写作特点作者的全部功力都集中在人物的对话之中。对话之妙在于,是为了表现“父母

8、之心是多么伟大” ,这是文章开头就声明了的。但是,文章的主要的篇幅却是描述伟大的父母是如何出卖孩子的。如果从概念出发,既然父母之爱是伟大的,一开始就拒绝富人的要求不是更干脆吗?但是,那样一来就显得简单。因为这一对父母处在一种极其困难的境地:“无力抚养” 。突然来了这样一个机遇,既可以让孩子过上富贵的生活,又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日后的富贵是毫无疑问的。于是父母答应转让自己的儿子给富人。全部对话表明,这种考虑,虽然并不是轻率的,是经过夫妻两个商议的,但是,后来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悔。这说明,起初的答应只是一时的、不得已的决定,这种决定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这里有个心理问题,表面的一时的决定,也许是

9、理性的,但是却经不住感觉和情感的考验。一旦真正离开了自己的骨肉,理性的决策就顶不住感情的折磨了。所有这一切,读者从父母二人的对话中可以感觉到。但是,父母三番五次地反悔,至少是在最后不得不老老实实承认割舍不了骨肉以前,都是把自己的真实的意图掩盖起来的。孩子的父母总是用种种借口,声称不是自己后悔,舍不得,而是考虑到其他的因素。把老大给别人,次序不对;老二很像婆婆,对不起婆婆。种种借口,不管编得多么头头是道,读者却越来越感到不能成立,很笨拙,欲盖弥彰。越是明显地笨拙,越是感到父母爱心的深厚。更可爱的是,就父母亲本身来说,种种借口都努力编得似乎天衣无缝。与其说是要骗过富人,不如说要骗过自己。但是,在读

10、者看来,越是理由不充分、有漏洞,越是显出爱子心切。花样一变再变,却是欲盖弥彰,最后连起码的面子都没有顾及了。干脆承认自己是舍不得,割舍不了,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这叫层层透底。动人的效果就是由全文的层层透底构成的。养母(一)文章主旨与当代一些散文大家相比,杨新雨好像不太重视选择重大题材,他的视线所及尽是凡人小事,如早市上的车夫、信访局门前的老妇、路遇的普通警察、大桥下相恋的少男少女、养母养父等等。那些仿佛沉淀了许久的细节,有些琐屑,有些平淡,有些灰暗,细细品读,却是那般真切,那般动人,那般回味无穷。杨新雨笔下的那个养母,虽是在写他自己对养母的一份怀念之情,然而让人共鸣、令人感动的却是天下儿

11、女对生养自己的父母的同样的真情。(二)文章思路养母开篇平淡无奇:“我的养母,是个很小气的人,至少在我们村里,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罗列了几件养母对外人“小气”的琐事后,笔锋一转:“然而,凡有好吃一点的东西,她是不吃的,她都留给自己的亲人,她认定的亲人自然首先是养父和我,其次是她的兄姊几家人。她每做好点的饭菜,就总爱站在一旁,亲眼看着她的亲人一口一口吃下去,她的口虚虚地不断张合着,你喝一口汤吸溜下去,她也随着吸溜一下,似乎在协助着你吃。 ”“记得有一次看见养母推磨,磨着掺了玉米轴的玉米,这种面我当然是不吃的,自然都是养母的,我却记不起来,多会儿看见她吃这种东西,她的情形我是不注意的。 ”只这两处

12、细节,就让我们黯然神伤,直想掉泪。作家在不动声色平实自如的讲述之后,对这位在困难时代忍辱负重养育了自己的母亲如此动情地倾诉着:“养母,我恩重如山的母亲,您没有文化,而我如今身处都市的文化圈中,却很难再见到您这样纯粹的人。 ”(三)写作特点杨新雨的散文,就文章风格而言是朴素平和的,好像是深宅大院里用上了百年的老红木家具,漆水已经脱尽,让人看到的是不再有装修的本色。景物描写和人物素描性质的笔墨均很少,好像只是一种平淡了的记述,但读起来让你感动。让你感动的恰又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件和呼天抢地地迸发,杨新雨笔下大多是短章,就像我们在街市上行走,看到什么都是片断的,不固定的,一闪一闪的,但杨新雨偏偏会在这片

13、断的瞬间捕捉到让你心动的东西。 养母一文。这篇散文行文是朴素的,但情感却是华彩的,那个农村的、善良的、小气而可爱的养母一点点在你面前清晰起来,这是杨新雨的一篇代表作,也可说是新的散文。杨新雨的散文好在文字是合适而服帖的,几乎没有张扬的成分,但说到文章,打动人的从来都不应该是文字,文字只能引起人们修辞学意义上的激赏之情,一篇文章打动人并不是文字所能担当了的,这篇散文打动人的还是作家的情致。他朴素的文字让人能够品咂出滋味,也显出一种情致。杨新雨行文顿得住,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行止依情,杨新雨的散文最好的地方是不做作,文字上感觉没有用力,这倒显得大气。(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本题意在比较两种写法各自

14、的好处。采取省略对话细节的叙述方式, 背影中主要表现在前半部分,即父亲嘱咐茶房送我,与脚夫讲价钱,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照应“我”等等。 背影这样处理,是因为文章的重心、中心在父亲爬上爬下月台买橘子。后面买橘子的过程,尤其是攀爬月台一幕写得很细、很具体。省略细节的叙述方式照样能把事情说得很清楚,这从背影的前半部分以及本题中关于“穷夫妇”要回孩子过程的叙述中就可看出。而且,显得文字比较洗炼,笔墨比较节省。这既可以让出篇幅确保中心部分的展开(如背影 ) ,又可以在这样的叙述过程中适当增加认为需要多说几句的内容,比如背影前半部分叙说“我”的心理活动、本题“穷夫妇”要回孩子过程的叙述中把重点放在第

15、三次就属于这种情形。父母的心的中心乃至全部就是这场对话。着力写好这场对话,写好它的细节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我们阅读这场对话,至少有两个感受是突出的。一是父母之心的伟大之处跃然纸上,舍弃哪个孩子都不是,所有的理由都不过是借口,最后只好干脆承认,宁可一起饿死也不愿割舍一个亲骨肉。二是这对“穷夫妇”具有很高的口语交际水平,当然这实际是作者的表达水平。第一次说“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 ,表明这以下的更换决定是经过慎重考虑。 “接班人”及“次序不对”的更换理由也使人觉得言之成理,不致产生别的怀疑,所以财主夫人爽快同意了。第二次反悔先检讨自己,以退为进, “简直没法跟你说” ,表面是否定,实质趁势把自己的想法说出。这样说话的好处是减少对立性,就像现在有些人提意见的开场白:“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后面的“我就实话跟你说吧”也同样是减少对立性。其次是策略上作出调整,改由做母亲的出面,一是好说出“对不起当家的”这句话,以增加同情的分量,二是女性可以更好地表现失魂落魄之情状,把引起同情做足。再次,也说了一条不致对方生疑还会再换的理由,即五岁的二儿子会记得父母,最小的女孩尚少不更事。第三次反悔,难度大多了。因此,既要更突出情感性理由,又要更突出对自己行为的检讨、自责。一开始就先声夺人,夫妇俩失声痛苦,哭到对方主动问了才开口,这同情已有了一半。开口陈述时,表面上是检讨、自责,实质是巧妙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