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05889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师心理问题案例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教师心理问题案例分析案例 1张某,女,三十八岁,幼儿园大班教师,小的时候父母对其要求比较严格,从上学到工作一直规规矩矩,对工作一贯非常认真负责。最近听说有个幼儿园发生幼儿在回家途中走失,该班老师受到严厉批评与惩罚的事情后,总是担心、害怕自己班的幼儿被其他家长接错了,甚至丢了,或被坏人劫持。张某在班上的时候总是考虑这件事,以致上课时不能专心,讲课时常常走神,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讲到哪里了,然后就开始点名,反复点名。下午放学时,她总是要反复核查家长的姓名与幼儿的姓名,有时还追到幼儿园门口外面核查,有时要检查几次,仍不放心。下班到家了还在想着每一个幼儿的事,进门后,张某马上逐个给幼儿家长打电话,再

2、给幼儿园的传达室打电话问“有没有家长来找孩子的?”每天如此。她自己也感到疲惫不堪,教学水平下降,幼儿活动不理想,还经常向幼儿发火,情绪很暴躁,有时还表现出对幼儿的推搡行为。她自己感到很痛苦,有时虽然也明白自己的核查没有必要,可就是控制不住。思考:张老师属于什么问题?导致张老师心理异常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强迫倾向原因分析A张老师个人的成长经历?B张老师好强、谨小慎微、墨守陈规、刻板的性格特点?C幼儿园以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过高的要求,导致压力过大?D不安全感,对某些突发意外事件或隐性事故的发生缺乏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调适方法1.听其自然法-森田疗法对于轻度表现可以采取听其自然法。由于强迫的

3、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是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实际上, “强迫”的许多观念和行为都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当事人抑制不住要按照某种“指令”行动,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在出现“强迫”观念时当事人不妨“放纵”一次,听其自然,按照这些想法行事。多次听其自然后,当事如会发现并没有出现所担心的后果,强迫表现便会减轻直至消失。2.当头棒喝法强迫之所以挥之不去,很大程度上是当事人已经过分依赖这些并无必要的观念,把行动的自主权交给了“规矩与习惯” ,把自己活泼的心智锁进了牢笼。

4、因此,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强迫倾向的人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当事人一般可以在即将进入强迫思维时采用自我命令的方式提醒自己,在即将沉溺于强迫思维时立即自行或借助外力阻断,反复多次可以减少这些观念出现的频率,降低强迫的影响。当感到将要不能控制某些行为时,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不” ,都是有效的,这时人的思维、行为的习惯被打乱,自我意识就能起

5、作用了。如自己对他人办事不放心,迟疑着不肯把事情交给他人去办时,就可以对自己大喝一声“当断则断” 。3.采用厌恶疗法一旦发现自己有不理性的观念反复出现,就用橡皮筋弹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惩罚,也可以请家人、朋友发挥棒喝作用。4.改变认知发挥显著的作用。强迫的观念、行为都是认识的产物,改变认知可以令强迫表现减弱。改变认知一般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严重型强迫型人格障碍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案例 2李某,一位有 22 年教龄的农村幼儿园女教师,因为大专文凭,在今年的高级职称评审中遭遇失败。这已经是她第二次申请高级教师了。去年,通过了英语、计算机考试,但是因为论文不合格而遭淘汰。今年好不容易撰写了论文

6、,并在一家教育期刊上公开发表了,但却因学历不够本科标准而失败。如果要继续申请高级教师,她必须要再读一个“续本科” ,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她说:“我已经 45 岁了,再过两三年,我就 48 岁了,我想我已经没有机会评上高级教师了。 ”她边哭边说:“我的大学同学有的当了主任,有的当了园长,还有的早已经评上了高级职称,我怎么这么倒霉?官当不上,职称也评不上?我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我的青春和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现在评职称失败,我觉得我的努力都白费了。辛勤工作换来了什么?我觉得命运待我太不公道了,评职到底是看工作能力还是其他条件?”为此,李老师整日闷闷不乐,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对以往感兴趣的看电影、爬山

7、等活动失去兴趣。对班里的孩子也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在工作中,感到无法胜任工作,觉得脑子没有以前那样好用了,思考问题甚至是简单的问题也感到困难,记忆力也变得很差,讲话也比以前明显减少,站在教室前面往往数分钟也讲不出一句话,即使讲话,声音很小,连第一排的幼儿也听不清楚她在讲什么。认为前途无望,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思考:属于什么问题?导致心理异常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抑郁倾向,抑郁的主要表现:1.心境低落2.思维迟缓3.意志活动减退4.认知功能损害原因分析抑郁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的发病过程。1.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

8、等2.性格因素:过于好强、失落、压抑、自卑失落。任何形式的失落都会使人抑郁,弗洛伊德甚至将抑郁看作是对失落的一种反应。失去深爱的恋人、丢掉高薪的工作、即将面临退休都会十分苦恼。压抑。抑郁是一种被压制的愤怒。虽然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可过分压抑自己,不良情绪找不到出口,最终“引火烧身” ,带来无尽的痛苦。自卑。自卑就好像透过一层黑色玻璃看世界,任何事物都会暗淡无光,生活也变成了无期徒刑般的折磨。阿德勒,自卑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结,只是程度不同。3.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调适方法1.倾

9、诉烦恼,适当宣泄情绪需要表达和释放,而不是压抑,所以可以找朋友诉说、谈心,可以到没人的地方痛哭一场等。加强社会交往,通过表达、宣泄,把烦恼、愤怒、冲动等消极情绪转化、升华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2.调整认知第一,要清醒了解和面对现实情况,不要怨天尤人。想要在退休前晋升职称,为自己付出一生的事业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固然是个不错的追求,但结果可能未必尽如人意。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应,进而把评职挫折归因于机会命运的不公平。职称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总体水平的标志,可以满足教师强烈的精神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职称与工资待遇直接挂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的经济需要。

10、晋升职称确实对教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晋升职称成为很多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奔头” 。事实上,影响职称评定的因素非常复杂,这其中有工作业绩、学术水平、名额比例的限制,更多的时候可能还有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很难说职称评定过程中就一定没有不正之风的影响,这就致使教师晋升职称难上加难。在人生历程中,确实有机遇问题,每个人遇到的机遇也会有所不同,李老师冲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努力了这么多年,这个过程已经是值得肯定的了,面对如此现实情况还要调整一下认识。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梯较少,晋升机会受限的情况确实存在,对此要进行理性思考,对职称评定的事情保持客观而清醒的头脑,切不可情绪化。人生有太多让我们心动的东西,让我

11、们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第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发展目标,全面安排,量力而行,减轻心理负担。最好要以自己的精力、能力为限,把所有事情做一全面安排,正确客观地评估自己,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甚至可以适度降低期望值。对待学历、职称、职务,乃至人生,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第三,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评职称是一种特殊的评价方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很多时候未必就很客观和公正。不要因为评职受挫而影响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没有评上高级职称并不能说明教学能力差。第四,合理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克服嫉妒心理。成功感缺

12、乏往往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很多心理问题也来源于比较之中。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工作过程中都会和他人进行比较,特别是跟自己身边的人比,已经形成一种普遍惯性,仿佛跟人比了,才能体现自身的好,自身的价值。尽管我们自己有很多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经常听到一种规劝:不要跟别人比。跟别人比确实是自我认同的一种途径,是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但是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的做法,以人家取得的成就作为对自己否定的依据,则陷入了心理误区;如果不恰当的跟人比较太多,甚至到了极端的程度,往往会形成创伤性事件的发生。在与他人比较时,要多比较所做的努力,要多看到他人的优点。抑郁症病人最危险或最严重的症状是自杀。由于病人在采取行动前往往设计有周密的计划,故自杀的成功率甚高,所以一旦发现有抑郁症倾向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与治疗。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心理轻微失调、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般心理轻微失调可以在自己有意识的调节下得到改善,而心理问题在接受心理咨询后可能获得解决,心理疾病则需要及早到专门、正规的心理诊所求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