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168036945 上传时间:2021-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编]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编]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编]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编]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编]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进入并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多借助社交网络及各种APP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作为时代宠儿的大学在校生也不可避免会采取同样的方式获取信息与知识,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为传统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一、微媒体与微课 (一)微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社交网络及各种APP占据了人们的智能手机,进而占据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当前的时代可以被称之为微媒体时代,所谓“微媒体”,是指以微博和微信等网络软件为代表的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共享的与传统媒体

2、相对应的新型网络媒体。微媒体具有门槛较低、数量庞大,形式多样、速度极快,内容灵活多变等三个特点1。微媒体的特点及其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对于大学生具有无法拒绝的吸引力,导致传统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日益衰退。因此,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二)微课。自从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microlec-ture的理念之后,国外对于微课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目前已深入各层次的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中,在国内的发展则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所谓微课,是指围绕某个课题或知识点而展开的、以在线视频为形式的、短小精悍的声音解说或视像演示2。微课具有时间短(58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内容精、资

3、源小、目标明确以及针对性强等特点,再加上微媒体的推广,使得微课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二、经济学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3,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一)经济学的课程性质。经济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自从1989年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开始,历次的改革和调整过程中,都被教育部确定为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必修核心课程,由此可见经济学的重要性。教育部之所以如此重视经济学的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是其他经济管理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相关科目,以及将来从事相关技术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因

4、此,无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新兴教学方式,只要能够达到教学要求,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就是好的教学方式。(二)经济学的课程特点。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标志着经济学完整学科体系的正式确立,同时形成了严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1理论体系严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非常严谨,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各部分理论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任何一个知识点的不理解和掌握不到位,都会导致后续相关理论学习的困难,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理论抽象。作为舶来品,经济学不同于其它课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经济学的理论过于抽象和晦涩难懂,很多经济学的知识点看似与现实很接近,可理解起来

5、却又感觉很难,比如需求、消费选择、效用、弹性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3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实践的归纳总结,微观个体的经济决策与宏观的经济政策则是经济理论对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经济理论,经济理论则指导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经济理论和现实的经济活动,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知识碎片化 (一)知识碎片化的定义。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先进网络多媒体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得益于网络媒体的帮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碎片化的知识,这种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已经深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4

6、。所谓知识碎片化或碎片化的知识,是为了适应网络社交媒体和微课设计的需要,把完整的知识与信息予以细分,拆解为精炼、独立的内容,将复杂的知识拆分、简化,以达到易于传播和学习的目的,从而适合微课设计和微媒体传播的要求。(二)经济学的知识碎片化。在当前科技与社会背景下,如果要对经济学进行微课化的教学改革,就需要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拆分、碎片化,以适应微课设计的需要。但是,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严密而又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拥有自己独有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对经济学知识进行拆分和碎片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以众所周知的一个经济学知识点需求为例,如果要把理论体系讲透又要满足微课对内容和时间的要求,至少需要把需求

7、碎片化为如下知识点:什么是需求(或叫认识需求)、需求与需要、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需求的影响因素等,如果再考虑到需求弹性的话,需要拆分和细化的内容则更多。 四、经济学微课教改的可行性 (一)知识碎片化的利与弊。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微媒体,方便利用零散的时间了解和学习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知识碎片化不但能够适应信息获取快餐化的需要,而且简化推演过程,使得知识简单化、易接受,再加上微媒体灵动活泼的特性,可以使得碎片后的知识对于受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尽管知识碎片化适应了当前社会微媒体发展的需要,对于社会发展进步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知识碎片

8、化也存在较多的负面性影响。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知识碎片化最大的问题是把完整的理论体系拆分、破碎,使严谨的逻辑体系变成众多知识点的集合,不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知识不再像传统教学方式下那么严谨和全面,容易使受众对于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知识的进一步传承。(二)经济学微课化教学改革的可能性。经济学诞生至今240余年,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和传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自从微媒体出现、微课普及以来,新兴的教学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吸引了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注意力,给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如果还是完全沿用传

9、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拘囿于正规的课堂中,通过点名、强化课堂纪律等方法保证出勤率,会进一步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偷玩微博、微信、QQ等。当前,微媒体、微课既给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又为经济学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如果能够处理好经济学理论的知识碎片化问题,在碎片化知识满足微课设计需要的同时,又能保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的话,通过微媒体传播进行微课教学,反而更有利于经济学的传播和提高教学效果,把学生重新吸引到经济学的学习上来。但是,经济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知识碎片化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一般科目,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更好地掌握自己所要讲授

10、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完美地分割、碎片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微课设计,同时设计好碎片化之后相关理论知识的逻辑关系和整合,让学生在轻松学习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把握经济学的逻辑脉络,最终掌握完整的经济学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微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在此背景下微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吸引并分散了大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艰涩、抽象的理论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于经济学课程是又爱又恨,甚至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玩微博、微

11、信、QQ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广大经济学教师必须作出改变,利用全新的媒体和方式,重新把学生吸引到经济学的学习上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科目和未来进行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经济学自身的特点,导致了微课化教学存在较大的难度,其中最难的就是如何将严谨的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碎片化,同时还能设法保证碎片化后的经济知识之间存在相应的逻辑关系。相信,只要广大教师能克服上述困难并设计好微课,利用无所不在的微媒体进行传播,再加上课堂教学和引导,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泽微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1(15):9596 2谢强微媒

12、体背景下“微课”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作用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9):209210 3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3):1925 4JZhangInnovationofUndergraduateTeachingundertheBackgroundofKnowledgeFragmentationA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conomy,ManagementandEducationTechnology(ICEMET2016)CParis:AtlantisPress,2016:262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