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学(上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68036934 上传时间:2021-02-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教学(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七章 教学(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七章 教学(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七章 教学(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七章 教学(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教学(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教学(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教 学 (上)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实践活动 D、团队活动2、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A、部分与整体 B、后者包括前者C、整体与部分 D、前者被后者包括3、下列关于智慧与教学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智育是教学要完成的任务C、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教学就是智育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行政工作 C、人文工作 D、后勤工作5、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

2、学的基础和实践的是( )。A、课外活动 B、公益活动 C、团队活动 D、教学6、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叫智力,其核心是(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是(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韩愈8、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是( )。A、孔子 B、道家 C、墨家 D、思孟学派9、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是( )。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卢俊 D、杜威10、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洛克11、认为教学

3、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是( ) 。A、凯洛夫 B、夸美纽斯 C、斯宾塞 D、杜威12、教学认识的主体是( )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13、教学认识的间接性主要是指(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C、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14、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的争论。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15、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目的 D、学习内容1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17、贯穿

4、于各项教学活动中心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规则 B、教学规范 C、教学原则 D、教学规律18、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 )原则。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思想性19、“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20、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21、学记强调“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性 D、巩固性22、“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的( )原则。A、直观

5、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23、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体现了( )教学原则。A、启发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24、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25、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突出作用在于( )。A、简明扼要地表现知识B、直观性很强C、提高了教学效率D、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26、教师提出问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是( )。A

6、、探究-研讨法 B、发现学习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27、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28、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29、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A、实验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30、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A、演示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二、多项选择题(在每

7、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 )。A、上课 B、作业 C、练习 D、辅导 E、课外活动2、决定教学任务的因素主要有( )。A、教育目的 B、学生的年龄特征 C、学科特性D、教师素质 E、教学的时空条件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E、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施4、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调

8、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D、发扬教学民主E、重视运用语言直观5、教学中运用巩固性原则要注意( )。A、准备好问题 B、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C、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D、善于启发诱导E、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积极巩固6、教学中运用循序渐进原则要做到(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C、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E、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7、讲授法可分为( )等方式。A、讲述 B、解答 C、讲解 D、演练 E、讲演8、关于讲授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A、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B、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C、注意启发 D、讲究语言艺术

9、 E、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9、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10、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可采用哪些方法达成?( )A、将课程分成小单元,及时激励B、扩展评价范围,各显长项C、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D、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就感E、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11、探究研讨法突出的教学特点表现在(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C、通过集体交流好研讨促进学习 D、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E、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12、关于谈话法描述正确的是( )A、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B、可分为

10、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C、可随意向学生提问 D、不会的可以放过E、善于启发诱导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1、教学就是智育。( )2、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各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无论效果怎样,都具有教育性。( )4、教学是学校唯一工作。( )5、学生学习间接经验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 )6、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就发展了能力。( )7、巩固知识就是把知识保存在头脑里。( )8、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9、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0、“授人以鱼,不知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11、 )11、谈话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2、教学方法是教师上课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13、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法。( )四、填空题1、 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以培养 的恩为根本目的。3、教学由 与 两方面活动组成。4、 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中心地位。5、教学是解决 和人类 经验之间的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6、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 和 。7、学校工作应坚持以 为主。8、教学任务是人们追求的 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学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9、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 ,相应的 原理和公

12、式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 。10、学生的 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的知识的能力。11、教学始终具有 。12、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 的基础上,这是以 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1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 和 的过程。14、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 ”的过策划那个。它以新的 和 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15、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 过程。16、教学认识的主体是 ,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 和 。17、教学认识的客体以 为基本形式,具有 。18、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的 的关系。19、学生以学习 为主,但必须以 为基础。20、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 。2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 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