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无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02145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珠海市实验中学 20122013 年第一学期十一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考试号、姓名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结实结合 驾驭与会 菱角棱角B信笺栈道 针砭贬谪 拾级涉

2、及C脸颊要挟 精湛斟酒 巷道小巷D暗礁樵夫 脉脉山脉 缔造真谛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并非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 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对民众的影响很小,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茕茕孑立的少数人的信念。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民众忍无可忍,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A形形色色 B茕茕孑立 C忍无可忍 D蛰伏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

3、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也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消费水平以及价值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B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今年 2 月份楼市微露回暖迹象,但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来说依然处于冬季,在国家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仍会继续下降。C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人类的宇航员和机器人宇航员首次在太空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D. 很多人就餐时选择洋快餐,是因为洋快餐具有相对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多年积淀的品牌信誉,但是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却对麦当劳的食品质量问题进行了曝光,可见,洋快餐并不一定安全。4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西方文化中有一种非

4、常强烈的“你我”之见,一种拒绝“ 非我族类 ”的价值传统。_, _。_,那么我们就要相信:西方文明还没有做好接纳一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心理准备。 如果我们相信 “文明冲突论”不是个别西方学者的呓语,而是西方深刻文明观的折射 从历史纪录来看,西方文明既不擅长与其他文明融合,也不擅长和其他文明和平相处 直到今天,西方也还在想如何把别人改造得跟自己一样,而不是接受一个平等的、多元文明的世界A B C D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

5、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 ”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 ”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乃下令曰:

6、“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 ”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 ”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 缓和B公纯难之 诘难,责难C寅出午反 通“ 返”,返回D.敌大至,汲死之

7、为而战死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麾其众阵以待 其听送其家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 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C凡仕于此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7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 ) 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汲认为“诏书未可遽信”,理由是诏令到达的时间过长,

8、议和之后没见退兵。B刘汲独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奔赴都城,但是二帝已经北行,刘汲穿上白衣服恸哭。 C刘汲为了坚守城池,召集城中有才能和武力从军的人留下来,敢死战士有四百人,让做官的人把家人送走,众人都感动佩服。D赵宗印从小道隐蔽行军,随后来到戚鼎的军队中,指挥军队布阵来等待敌人,敌人到来之后他们都作殊死战斗。9.翻译下面的句子。 (10 分)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3 分)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 (3 分)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 (4 分)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7 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

9、飘。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 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4 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答对一空给 1 分。) (6 分)(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 。 (滕王阁序 )(2)故木受绳则直,_,_,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劝学 )(3)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云树绕堤沙,_,_。 (柳永望海潮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0、完成 1215 小题。“体贴” 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 体贴 ”,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 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 ”故 “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 体贴” 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 光机等仪表仪器,

11、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 ,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

12、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 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

13、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

14、 天象示儆 ”,乃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因此, “体贴” 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 神美同义 ”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 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 手足 ”喻兄弟,用“ 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 父母” 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 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 “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 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 ,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 题选对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