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67997051 上传时间:2021-02-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试卷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号在本试数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其实,韦勒克所反对的“

2、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构筑出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叙事性是非虛构文学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虛构作品,这种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它倾向于纪实的

3、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虛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虛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虛构的真实),有刪改)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

4、似乎涵盖了虛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 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

5、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

6、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

7、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虛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月15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否认了“真实”这一艺术标准,其实,这就否认了物理层面的真实和文学层面的真实。B.那些让我们以新的视野去进一步思考与辨析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文学作品,往往也符合既有的文学概念。C.非虚构创作从习惯上改变了传统写作的模式,使创作者主观意愿

8、更明确,问题意识更强烈,其创造过程更显理性。D.仅仅通过二手的资料去了解社会,凭借经验对现实惯性地进行处理,这样创作出的作品,问题百漏,也不接地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些年被国内外频繁提起的非虚构写作,既有其内在魅力,又让作家有所疑惑,未来将引起学术界百家争鸣。B.如果想要拍摄一部纪录片,来展现梁庄的社会变化和梁庄人的生存状况,中国在梁庄会是重要参考资料。C.无论是对于非虚构文学还是对于社科专著乡土中国,作者深入现场调查,获得一手资料都显得十分重要。D.作家李天田走出书斋,深度介入社会,通过自己相亲经历创作了相亲记,该作品更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3.根据材料内

9、容,下列不属于非虚构写作的作品是(3分)A.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B.李辉的封面中国C.贾平凹亲访之作定西笔记 D.梁鸿的梁庄在中国4.请结合材料内容,尝试给非虚构写作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稻子和吃稻子的人学 群我开车从洞庭湖边的春风大堤上过。火车在铁路上奔驰,收割机在收割稻子。大型收割机从田垄上开过,稻子的上头不见了,稻田一拨拨矮下去。谷粒流水一般从一根管子里涌出,被装进一只只蛇皮袋。还有一些东西,一些跟随谷粒的叶片和穗条,打碎之后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上面那一段没

10、有了,它们当然摸不着头脑。看看周围,那边吓唬鸟儿的那位也没有脑袋。如今做稻草人,已经不作兴要脑袋了。它又不相亲,又不用想事情,要一只脑袋做什么?它只要两只袖子在晃就行。月亮打这里过,它只看到收割留下的尖利,被禾茬们高举着。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又软又白的草垛,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风来到田间,不见了往日的玩伴。露水来了,没有一片带绒毛的叶子可以把它托起。萤火虫打着灯笼,找不到回家的路。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这一点谁也无法改变。我是弯着腰在稻田里割过稻子的人。一个割过稻子的人,不会不知道腰酸背胀的滋味。我想说的是机器收割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力,那种君临众稻之上的力,那种话语方式。在钢铁的轰鸣之下,稻子这种从泥地

11、里长来的东西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每一株稻子都知道。从河姆渡那里,或者更早,它们就知道了被收割的命运。等到上面抽穗灌浆,等到饱满的颗粒压下来,它们就弯起了腰。弯起的稻杆,是多么适合拦腰抓握,是多么适合收割。顺着禾稻弯斜的方向,人的手把它们拦腰收作一握,稻根露出来,另一只手把禾镰端平了,一下从根处划过,稻子的一生就到了人手上。稻子弯着腰送上它的一生,人去接受,同样弯着腰。一根稻子弯着腰所承受的,也会来到人的腰背上。说来也巧,那些用来收割的禾镰也弯成新月的模样。那时候,老人们都相信,这一年的新月是从收稻子开始的。一根稻草,并不

12、是一开始就是稻草。稻子的意义,好像都集中在那根稻穗上。直到谷粒离穗。好比一个人退休了,不再去上班,不再是这个是那个。稻草是在这时才开始成为稻草的。这以前,阳光在春天照过,夏天照过。这一次是单单把它们作为稻草来照耀。秋天的阳光一照,一根稻草的一生就都来了,从头到脚干净明亮,还带着草的干香。想来这些事情,月亮是知道的。月光一来到稻草上,就变得这样鲜亮。就这样躺在稻草上。即便是黑色的夜,到了这里也会停下脚步,把稻草的地方,留给稻草。我至今记得昭大哥的拖拉机拖了一车稻草,我们搭他的拖拉机回家去。我们躺在上面,用一车稻草摇晃着镇上的房子和路灯。到后来,连天上的星子和银河都被一齐摇动。一天夜里,我在山上走

13、迷了,下山看到一堆稻草。顺着稻草往下看,田里的禾茬带一点亮色一直排过去。我明白了:踩着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门口。谷粒不在了,稻草是稻草。牛是懂得这一层的。稻草吃下去之后,它们在反刍。那时候,稻子收了,稻草还是完整的。稻草身上还留存着做稻草的尊严。现在不同了,上面那一段没有了,下面还在禾茬上,它是做稻草呢还是做禾茬?稻草也好,禾茬也罢,它们只好没头没脑地待在稻田里。直到冬晴时,种田的人过来放一把火,烧了的就烧了,没烧尽的就黑乎乎留在那里。看来,稻草存在的意义,是跟着谷粒一起收走了。那么谷粒呢?蛇皮袋装上之后,一小部分大概会留在主人家里做米饭,其余的就都进了市场。种子要从种子公司来。两头都在人家

14、手上,它们只管从身上长出稻子来。稻子一旦长成,收割机就来了,它们生存的努力随之被没收。收割机的专横粗暴,其实也意味着对稻子之为稻子的否定。开收割机的人,想来是不会拿起禾镰去收割了。杂货店也已经不卖禾镰了。稻田当然还会种上稻子,是种子公司来的杂交种。杂交产量高。以前那些稻种,已经从地面上消失。就算某处种子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还有它们的孑遗,它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互动也已停止。我开着车在大堤上走。大堤在下面,收割机在收割。远处靠山的地方,火车在铁路上奔驰。上车下车,人们都按照火车时刻表,把自己装进去,把自己卸下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不相亲”也“不想事情

15、”的稻草人无需“脑袋”,如今的它们已经成为纯粹的工具化产物,相比以前的稻草人少了一些传统的味道。B.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稻子的机械收割方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仍有着对旧时收割方式的怀念与留恋。C.文章写轰鸣的收割机对稻子不再怀有敬意,只留下了喧腾和暴力。那不可一世的态度不仅颠覆了稻子的生命意义,也否定了稻草的价值。D.文章写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到来,人们搁置禾镰、种杂交稻子,而以前的稻种不能再在土地中“生生不息”了,已经沦落为博物馆的孑遗。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中“一拨拨矮下去”“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等细节描写,刻画出机械们生

16、产“君临众上”的霸气,为后文写稻子的卑微弱小铺垫。B.“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一段,承接上文作者对机械化收割的不喜欢与稻子的同情,引出下文传统收割方式中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C.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如“摇晃着房子和路灯”“星子和银河被摇动”等句,形象表现出乡下生活独有的自然情趣及人与稻草的和谐。D.文章构思独具匠心,作者将对稻草与人、传统与现代两组价值的思考贯穿在“稻子”的“前世”和“今生”中,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8.散文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传递的“情”和“理”,请简要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4分)9.文章中写了两种不同收割方式下的“稻草”,它们有何不同?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