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67981915 上传时间:2021-0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 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B. 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C. 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D. 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强调的是汉代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主张,不是单纯引用先秦儒学思想,A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家已经是主

2、流,排除B;汉宣帝指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主流意识,因此并未背离“独尊儒术”初衷,排除C;题干主旨是强调“俗儒”的局限性,而非儒学本身,排除D。2. 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A. 孝成为普遍接受伦理道德B.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 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忠孝关系属于儒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儒学着力研究孝经是要探寻行事的正确的基本准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符合题意;A中“普遍”太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不是汉代研

3、究孝经的主要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孝经与“五经”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3.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 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 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 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 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并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可知,魏晋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思想文

4、化领域碰撞交融。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佛道三教的碰撞与融合而不是儒学地位的动摇,A错误;儒学自汉武帝后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思想,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佛道三教的碰撞与融合,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故选D。4. 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言论A. 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B. 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C.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D.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

5、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来看,该言论反映了医者的心态,强调了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B正确;千金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作,理学是宋代才出现的,A错误;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成熟的标志,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医者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B。5.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A.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北魏、辽的祖先与

6、汉族的祖先都是一样的,都是炎黄子孙,这反映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意识的认同而不是政治上的统一,排除A项;宗法观念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不同民族间并没有这层关系,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6. 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 君臣关系平等B. 恢复官僚政治C 限制君主权力D. 改革选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并结合黄宗羲的观

7、点可知,黄宗羲将君臣都放到治天下的维度中去,打破了君权独尊的观点,实质上是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黄宗羲要求君臣平等,A错误;明末清初时,中国采取的正是官僚政治,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黄宗羲对选官制度改革的主张,D错误。故选C。7. 从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到刘知己“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再到龚自珍的“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反映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是A. 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B. 以书写信史为追求目标C. 以秉笔直书为记事原则D. 以官修史书为史学正统【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司马迁、刘

8、知己、龚自珍三人的言论来看,三者都认为应当考证历史中的失败、成功的规律,以此来为现实服务,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为现实服务的思想,而不是书写信史的追求目标,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秉笔直书的记事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中国史学以官修史书为史学正统的传统,D错误。故选A。8. 苏格拉底在传道解惑的时候分文不取,安提丰质疑苏格拉底的生活因此穷困潦倒。苏格拉底回答道:“我没有收取酬金的欲望,所以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服务。”这反映出苏格拉底A. 主张扩大受教育范围B.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C. 重视人的素质和

9、内涵D. 继承智者学派的教育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传道解惑的时候分文不取”“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服务”,可见苏格拉底采用选择性传道而避免接触到品质较低的生源,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苏格拉底实际是缩小教育范围,主张精英教育,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教育方式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而苏格拉底是无偿教育,更注重道德素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D。9. 15世纪前后,意大利的许多市民虽然十分蔑视和反感腐败的教会.但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的宗教仪式却采取了默认态度并坚决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以世俗享乐满足肉体需要,以宗教活动满

10、足精神需要。这说明当时A. 教会放松对市民生活的控制B. 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C. 文艺复兴运动缺乏社会基础D. 社会观念处于转型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15世纪前后,意大利正处于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期:整个欧洲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题干信息显示,当时的意大利市民既没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又追求世俗的肉体享乐,正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观念正处于转型时期,故D项说法正确;当时的教会势力对世俗的控制正处于最严的时候,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不能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故B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题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市民在思想上的解放,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10. 1895年之前,中国的公开出

11、版物多数由教会或传教士发行,主要服务于商业机构或宗教团体。1895年后民间的政论报刊迅速兴起,从1895年至1898年出版的中文报纸杂志大约有120种,其中80%归国人所有。这一时期报刊创办热潮的出现反映出A. 报刊成为新的大众媒介B. 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C. 民众参与政治的环境改善D. 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减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政论报刊迅速兴起,80%归国人所有,这主要是由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通过办政论性的报刊宣传救亡图存之道,反映了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B项正确;A项在这之前已经出现,排除A项;民众并没有参与政治,办报只是了解国家大事,环境也并没有得到改善

12、,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1. 1902年林纾编译伊索寓言一经刊行便风行一时,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译者的兴趣却不在于演绎故事,而是在每个篇目后以译者“识语”的形式,借助故事里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来点评晚清时局、抒发自己的思考。这表明林纾A. 开创自由个性的翻译风格B. 专注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C. 倡导维新救国的政治主张D. 利用进化论宣传革命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1902年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由材料“借助故事里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来点评晚清时局、抒发自己的思考”,可得出林纾编译伊索寓言旨在倡导维新救国的政治主张,故C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表明自由个性的翻译风格始

13、于林纾,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态度,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 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1913年3月27日)中写道:“自变乱以后,学堂之内禁读经书,只令学生读教科书,则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材料反映出当时A. 课程设置超越了时代的要求B. 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C. 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D. 共和政体备受大众质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反映出举人刘大鹏在民国建立后对新式教育的反对,这体现出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C项正确;材料没有充分体现出课程设

14、置的内容,且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一个人并不能代表大众,排除D项。13.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史学界对下列历史人物研究最为集中的一组是A. 严复 康有为 梁启超B. 洪秀全 李秀成 孙中山C. 李鸿章 左宗棠 曾国藩D. 卢梭 华盛顿 拿破仑【答案】B【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也要反封建主义,故研究最多的应该是洪秀全、李秀成、孙中山,他们都反对封建的清王朝,主张革命,故B项正确;A项的人物主张改良,C项的人物是维护清王朝的,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的人物是西方的,鉴于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不可能研

15、究这些西方的人物,排除D项。14. 近代西方一文学艺术流派认为:“中世纪充满了英雄业绩、高尚的情感和社会和谐”“情感是人类的精髓”“稗史传奇、神话和民族的民间传统是诗歌和艺术的源泉”。该流派是A. 浪漫主义B. 古典主义C. 现实主义D. 现代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情感是人类的精髓”“高尚的情感和社会和谐”体现的是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故A项正确;古典主义在创作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创作的原则进行创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现代主义的特点是怪诞,强调内心世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15.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国防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把公路作为躲避洲际导弹袭击时城市疏散的通道。在此背景下,美国文学领域出现了公路叙事文体,它们以自由驰骋和漂泊流浪表达对传统的挣脱,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这一文学现象A. 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B. 突出了战后美国民众的理性思维C. 说明民众对国家干预政策不满D. 反映了冷战导致美国社会的焦虑【答案】D【解析】【详解】20世纪50年代,受政府冷战政策影响,美国文学领域出现的公路叙事文体,以“自由驰骋和漂泊流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