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行政区划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67900084 上传时间:2021-0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山县行政区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山县行政区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山县行政区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通山县行政区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通山县行政区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山县行政区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山县行政区划(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山县行政区划一 : 兴安县:兴安县-历史,兴安县-行政区划兴安,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湘桂走廊,地处北纬2518 2655、东经1101411056之间,属桂林市辖县,是湘漓二水之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灵渠的所在地,自古以来即是楚越文化交汇之区。湘桂铁路和国道322线一级公路斜贯全境,县城南距“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区57公里。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37.2万,其中农村人口31.1万。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另有瑶、壮等少数民族1.3万人。辖6镇4乡,县城兴安镇,位于全县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兴安地势由西北部以猫儿山为主峰的越城岭山地和东南以盘皇殿为主峰的都庞岭海洋山余脉相对倾斜,

2、形成两大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俗称“湘桂走廊”。兴安_兴安县 -历史兴安乐满地历史事件 古往今来,兴安这块土地上曾发生了无数的重大历史事件,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历史大剧。秦始皇从这里统一岭南,红军在这里转危为安。兴安堪称“济治之都”和“兴盛之邦,安国之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尉屠睢率兵50万为五军,发动了征服岭南的战争,其中的一军即取道兴安南攻百越。由于山路崎岖,秦军粮草运转困难,战争进展缓慢,“三年不解甲驰驽”。为了解决秦军粮饷运转的困难,秦始皇命史禄率卒在兴安境内的湘、漓二水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解决了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秦军迅速

3、统一了岭南。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女子徵侧、徵贰姐妹叛汉,攻陷岭南60余城,建武十八年二月,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取道兴安,南平交趾。马援途经兴安期间,曾疏浚灵渠,并修建马嘶桥一座,成为百姓美谈。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在今兴安县境设临源县,唐初大将、卫国公李靖于今兴安县城城台岭上筑临源县城,并以此为基地,向南收服了梁武帝肖铣之残部,平定了岭南。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桂管观察使李渤重修灵渠,增设了铧嘴和陡门,这是灵渠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修,其所修建的铧嘴和陡门确保了灵渠永久的安全和通航。尤其是陡门的修建,是世界水利史上的1个创举。被称为“世界船闸之父”。宋

4、嘉祐三年(1052年),壮族首领侬智高叛宋,宋朝派大将狄青及杨家将杨文广、杨八姐(文广姐)前往征讨,途经兴安严关,留下了动人的传说。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兴安,选定在县城以北23公里的界首镇突破湘江。英勇的红军将士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红军长征途中最大的一次战役湘江战役。以伤亡4万人的代价,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从此转危为安,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1996年10月,一架二战时期美军失事飞机残骸在猫儿山原始森林被发现,使当时冷淡的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伏波将军重要人物 兴安自古地灵人杰,人文荟萃。由于灵渠的修通,古往今来,过往灵渠的文臣武将、达

5、官贵人和文人骚客不计其数。美丽的灵渠也哺育了兴安境内无数的优秀儿女。早在灵渠开凿过程当中,就有为修灵渠而殉职的张、刘、李三将军的动人传说,如今纪念“三将军”的古墓犹存。灵渠修建历史上有4个著名的人物“四贤”即秦郡监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史李渤、唐桂州刺史鱼孟威。足迹到过灵渠的重要历史人物还有唐代宰相张九龄、大文豪柳宗元、大诗人李商隐;宋代的政治家范成大、李师中,诗人张孝祥、刘克庄;明代宰相严嵩、政治家严震直、董传策,著名学者解缙,大旅行家徐霞客;清代诗人袁枚;民国时期的总统蒋介石夫妇、副总统李宗仁和民国要人李济深、白崇禧,剧作家田汉、诗人柳亚子。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

6、德怀、刘伯承、林彪、聂荣臻等1大批红军高级领导人均路过兴安。兴安_兴安县 -行政区划兴安县历史悠久,是广西境内最古老的县之一。远古属百越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之域。秦在境内设零陵县,汉属始安县,唐初设临源县,后改名全义县。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名兴安县,取“兴旺安定”之意,沿用至今。2000年下辖三个镇,七个乡,一个民族乡。镇:兴安镇、界首镇、溶江镇。乡:湘漓乡、漠川乡、白石乡、崔家乡、高尚乡、严关乡、金石乡。民族乡:华江瑶族乡。2005年8月,撤销金石乡,整建制并入溶江镇。2005年底,兴安县辖六个镇、三个乡、一个民族乡。兴安_兴安县 -地理地形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西北部为越城岭

7、山脉,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华南第一高峰;东南纵贯都庞山脉。2大山脉中间的狭长地带为“湘桂走廊”,其间分布着丘陵及河谷平原。气候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7.8,极端最高气温38.5,最低气温-5.8,年平均降水量1842毫米,年无霜期293天以上。河流 境内河流主要有属长江水系的湘江,属珠江水系的漓江;由于兴安海拔较高,自古有“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之说,形成湘江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景观。灵渠,是秦代开凿连接湘江、漓江的人工运河,全长36.4公里。兴安_兴安县 -资源土地资源全县有耕地2.06万公顷,人均耕地0.0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

8、6.4%,活立木蓄积量为550万立方米。矿产资源县内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十六种,主要有铁、钨、金、铅锌、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等。文物资源兴安的文物古迹颇为丰富,有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灵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桂北第一雄关”古严关、秦城遗址、石马坪汉代古墓群、界首红军堂等。兴安_兴安县 -经济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38.4亿元,年均增长13.5%,经济总量实现了较大增长,2006年获得“中国10大魅力名镇”称号。财政总收入2.42亿元,平均每年以16%以上的速度增长,四年时间将近

9、翻了一番,财政状况明显好转。金融存款增势强劲。存款余额突破22亿元,实现了每年近2亿元的增长速度,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入完成15.81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年均增长27.9%,为全县经济发展储备了强大的动力。结构调整进1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1.4:27.7:30.9发展到2005年的30.5:39.4:30.1,由一、二、三向二、一、三产业比重转变的趋势显著增强。工业 以工业为主的二次产业首次超过了一产和三产,并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不减弱,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四年来引进了包括海螺、灵鑫、大锰、宏兴、康达等大项目在内的

10、工业投资项目49六个。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59亿元,五年间增长了3.4倍,实现利润9727万元,改变了多年以来工业利润负增长的局面。“工业强县”战略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县域经济步入加快发展的新起点。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2603元增加到2005年的3427元,农民人均每年增加了近300元的收入,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不断提高,产业链逐渐拉长,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效日益凸显。先后获得“中国科普示范县”、“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农业生态示范县”、“中国绿化模范县”、“自治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和“自治区首批

11、绿化模范县”等一批荣誉称号。主要有水泥、竹木加工和方解石加工为主的建材业和食品工业,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矿粉、竹木制品、白酒、罐头等。农业兴安自然环境优越。湘漓二水在这里发源,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在这里崛起。是农业耕作区和水果种植区。主要农产品有大米、柑橘、葡萄、银杏、毛竹、杉木等;是全国著名的“银杏之乡”和毛竹基地,是广西最大的葡萄产区,号称“南方的吐鲁番”。旅游业 城市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先后完成了体育馆、双拥路、火车站广场、桂北农贸市场、秦文流觞、水街、灵渠铧嘴的建设工程;改造了中心广场、县城污水处理系统、志玲路、三台路及小街小巷;启动了商业步行街、圣龙山庄等一批重点工程。城区面积进1步扩

12、大,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得到了提高。乡村规划改造建设进展较快,道路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农村生活条件进1步改善。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知名度得到较大提高。2005年荣获“中国10大魅力名镇”称号,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实现了较大的增长。兴安_兴安县 -面积人口超然派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37.2万,其中农村人口31.1万。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另有瑶、壮等少数民族1.3万人。辖6镇4乡,县城兴安镇,位于全县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约8万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392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13、:兴安镇83575;湘漓镇45632;界首镇36242;高尚镇46909;严关镇19401;溶江镇44605;漠川乡20858;白石乡12098;崔家乡20876;华江瑶族乡15682;金石乡8042。兴安_兴安县 -交通通信兴安交通便利,湘桂铁路和322国道一级公路斜贯中部。铁路可通中国各地,公路直达快班每半小时发往桂林一趟、每天往返南宁二趟,并有通往广州等省外城市的班车,全部乡镇和99%的行政村通汽车。全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3万门,有用户15000多户;100%的行政村可收到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可与世界5大洲相通。兴安_兴安县 -科教文卫教育兴安的教育在岭南地区亦称兴盛,早在宋朝庆历年

14、间即开办了县学,著名的县学有漓江书院。自宋至清,兴安共考取进士60余名,举人202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兴安的教育事业更有了长足的发展,适龄学生入学率、大中学校升学率逐年上升,高考上线录取率连续几年居广西第一,每年都有大批考生被清华、北大等重点高等院校录取。文化兴安由于地处楚越之交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是中原汉文化和岭南百越文化的交汇之地,尤其是灵渠修通以后,成了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重要纽带,对促进中原与岭南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兴安这块神奇的土地因而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给兴安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词文章,其中知名的

15、诗词400余首,文章100余篇。唐代的张九龄,柳宗元、李商隐,宋代范成大、张孝祥、刘克庄,明代解缙,清代袁枚,当代郭沫若、田汉、柳亚子、翦伯赞、贺敬之等都留下了优美的诗词、文章。民间文艺兴安的民间文艺也较发达,是桂剧、彩调的故乡。较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还有渔鼓、文场、马仔调、师公舞、牌灯、板凳龙、山歌、贺郎歌、孝歌、开山歌等。民国时有“桂戏状元”蒋晴川、“彩调状元”刘顺卿,当代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蒋金亮,于上世纪50年代曾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受到当代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马连良、袁世海和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的高度赞誉。民俗风情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兴安是湘方言与西南官话的交汇之域。居民交际通

16、用语言为带有湘方言口音的西南官话和湘方言,少数地区使用汉语土话和瑶语。兴安民间较注重的传统节日有立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立夏、六月六、七月半(鬼节)、中秋等。民间风俗有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狮,元宵吃汤元,清明扫墓祭祖,端午划龙船、插菖莆,农历六月六尝新米、七月半祭祖先,中秋吃月饼、插柚香,结婚娶媳唱贺郎歌、闹洞房,丧葬时“闹丧”(包括请鼓乐班子奏哀乐、唱孝歌、出殡喊祭等等)。建筑文化兴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建筑风格亦有其独特之处,青砖灰瓦、马头墙、花格窗、吊脚楼、木板墙,既传承了一些秦汉风格,又有明显的南国神韵。从中可看到某些江南水乡的影子,亦可领略到岭南百越民居的元素。著名的古建筑有灵渠四贤祠、湖广会馆、万里桥、马嘶桥、娘娘桥、县城水街民居、白石秦家大院古民居等。兴安_兴安县 -旅游兴安旅游资源丰富,是大桂林旅游圈的次中心,主要旅游景点有灵渠、水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