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167803433 上传时间:2021-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编]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编]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编]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编]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1问题提出 随着“家庭”人口流动趋势的出现,城市中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上升1。然而,他们的城市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已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群体城市适应状况较差,仍是一种“局部适应”,还是城市的边缘人,未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2;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以及各种问题行为。例如,孤独感、自卑感、学习挫折感等心理问题3。显然,探讨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影响因素,促进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城市环境,更健康地发展,乃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意义。对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者们提出了两个较为突出的观点,一个是过程论,

2、另一个是变量论。过程论指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会经历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四个阶段4;变量论指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标准总体来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心理适应,二是社会文化适应5。本文主要以城市适应的过程论为依据。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歧视68、社会认同910、家庭环境1112、教育安置方式13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王中会等人(2013)对流动儿童的区域文化适应与城市适应进行了研究,其中,文化适应包括生活方式适应困难和人际观念适应困难两个维度。其研究表明,人际观念适应容易的流动儿童探索与顺应越多;生活适应容易、人际观念适应容易的流动儿童,整合与融入越多,流动儿童

3、人际观念适应困难显著高于生活方式适应困难14,可见人际观念适应对城市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新思路。人际交往能力是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个体的人际适应有直接影响,同时也能反映个体的其他适应特征。MarkLeary关于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15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好的个体通常能被他人接纳和喜欢,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进而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力。Prelow等人(2007)发现,社交能力是社会环境风险(如母亲的心理疾病、母亲的养育压力、经济压力、社区环境)影响青少年适应的中介16。因此,本文假设人际关系能力是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4、愈来愈受到关注。研究者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体育锻炼能够提供更多积极社会反馈及同伴认同,从而完善个体的自我观念,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7。体育运动帮助儿童尊敬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积极提高自尊和自信,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进步18。Fox(2000)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分析,他认为研究结果足以证明“体育锻炼是发展儿童积极自我的一个有效的媒介19。同时,身体锻炼对于社会适应的作用也已被证实。如,ichardBailey(2006)20认为,体育具有使儿童的身体、生活方式、情绪、社会性和认知发展方面提高的功能。Sibley等人(2009)认为,运动可以改善儿童的认知功能,并且

5、发现,儿童的运动能力越高,代表儿童大脑的神经发展越成熟,且认知功能中的分辨功能指标也就越高21。袁建伟(2010)研究认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良好的体育行为有利于流动儿童的个体社会化与城市融入;作为一种面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参与者的彼此了解,减少社会隔阂,有利于培养流动儿童社会化,促进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城市。因此,体育活动可以成为流动儿童个体社会化与城市融入的有效途径22。综上,本研究将同时关注人际交往能力和体育锻炼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流动儿童群体很大一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对学校的归属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城市的适应状况。流动儿童自身以及外在诸多因素可能也会

6、通过影响学校归属感从而间接地对城市适应发生作用。因此,本研究假设学校归属感在人际交往能力和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另外,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儿童完成问卷填答的局限,因此,本研究被试包括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流动儿童。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北京市某三所打工子弟学校,有效被试301名,其中,小学高年级165人,初中136人;男生168人,女生133人;年龄在9岁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232岁。 22研究工具 221人际交往能力问卷采用Buhrmester等人(1988)编制23、王英春等人修订的人际关系能力问卷24,包括5个维度: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和冲突解决。

7、该问卷共35个题项,5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人际交往某方面的能力越强。研究者指出,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25,本研究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2068之间,总体为088。222身体锻炼等级量表采用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1994)修订26,从身体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量,并以身体锻炼量来衡量身体锻炼参与水平。身体锻炼量的得分=锻炼强度得分(锻炼时间得分1)锻炼频率得分。每个方面各分5个等级,5级评分。身体锻炼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为0分。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2。223学校归属感问卷采用徐坤英(2008)编制的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

8、卷27,包括5个维度: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学校投入、同伴关系、学校融入。该问卷共24个题项,5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学校归属感越强。本次测量中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63078之间,总体为088。为了验证学校归属感问卷的结构效度,本研究用结构方程建模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2/df=270,NNFI=093,CFI=093,GFI=092,AGFI=091,MSEA=005。224城市适应问卷采用刘杨(2008)编制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28,包括4个维度,48个题项,5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4个维度分别为:兴奋与好奇,

9、分数越高说明流动儿童第一阶段兴奋、好奇、高兴等情绪状态越高;震惊与抗拒,分数越高表明流动儿童第二阶段表现出孤独、害怕等情绪状态越高,为想象和现实的差距感到震惊和失望的程度越大;探索与顺应,分数越高表明流动儿童第三阶段思乡情绪,孤独、害怕等情绪状态越少,个性越开朗;整合与融入,分数越高表明流动儿童第四阶段高兴、舒服的心境越多,对北京的生活满意度越高。本次测量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4079之间,总体为089。为了验证城市适应量表的结构效度,本研究用结构方程建模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2/df=267,NNFI=092,CFI=092,GFI=091,AGFI=090

10、,MSEA=006。 23研究程序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所有问卷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当场收回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用SPSS190和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 根据城市适应的理论构想,四个维度属于不同的阶段,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分别以四个维度为因变量,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在性别上差异显著(t=287,df=299,p001),女生的城市适应好于男生;年级差异检验发现,初中生在兴奋与好奇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学生(t=379,df=299,p0001),震惊与抗拒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学生,(t=1039,

11、df=299,p0001),探索与顺应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学生(t=241,df=299,p005)。 32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学校归属感 与城市适应的相关分析计算身体锻炼量、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归属感和城市适应4个维度的相关,结果如表2所示。相关分析表明,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学校归属感、城市适应三者两两显著相关,流动儿童体育锻炼与学校归属感、城市适应中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显著相关。人际交往能力与城市适应的4个维度均有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兴奋与好奇、探索与顺应和整合与融入的相关程度较高,均在054以上,与震惊与抗拒相关较低;体育锻炼与震惊与抗拒显著负相关,与探索与顺应显著正相关;流

12、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均与学校归属感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与025;学校归属感与城市适应显著相关,与兴奋与好奇、探索与顺应及整合与融入为显著正相关,与震惊与抗拒有显著负相关。 33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在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 与城市适应中的中介作用检验根据相关分析,以及本文先前的假设,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构建了以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为外源潜变量,身体锻炼量为外源变量,以学校归属感为中介潜变量,以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为内生显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由于身体锻炼量与兴奋与好奇、整合与融入相关不显著,因此在兴奋与好奇、整合与融入中只以人际交往能力作为外源变量

13、,进行模型建构,拟合指数如表3所示。由图1可知,人际交往能力对兴奋与好奇有直接效应(=047,p0001)和间接效应(=019,p001),增加了学校归属感之后二者对兴奋与好奇的总效应为066,其中,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29%。这说明,学校归属感在人际交往能力与兴奋与好奇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由图2可知,人际交往能力对震惊与抗拒有直接效应(=060,p0001)和间接效应(=023,p001),增加了学校归属感之后二者对震惊与抗拒的总效应为037,其中,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62%。身体锻炼量的直接效应为028(p0001),间接效应为004,总效应为032,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3%。这说明,学校归属

14、感在人际交往能力、身体锻炼量与震惊与抗拒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由图3可知,人际交往能力对探索与顺应有直接效应(=047,p0001)和间接效应(=038,p001),增加了学校归属感之后二者对探索与顺应的总效应为085,其中,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4%。身体锻炼量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间接效应为007。人际交往能力的直接作用显著。这说明,学校归属感在人际交往能力与探索与顺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体育锻炼的直接作用不显著,这说明,学校归属感在身体锻炼量与探索与顺应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图4学校归属感在人际交往能力与整合与融入中的中介作用由图4可知,人际交往能力对整合与融入有直接效应(=026,p001)和

15、间接效应(=044,p0001),增加了学校归属感之后二者对整合与融入的总效应为070,其中,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63%。这说明,学校归属感在人际交往能力与整合与融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讨论 41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特点 流动儿童的震惊与抗拒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城市适应好于男生,男生在震惊与抗拒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前人2930的研究结论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源于男女生本身的性别差异和社会对男女的不同期待有关。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在城市适应四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小学生。初中生的年龄以及在生理、心理上比小学生成熟,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有着更深的情绪、情感体验和适应能力。这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王中会等人(2013)研究得出年级变量负向预测城市适应31,这可能是与选取的被试不同有关,本文中流动儿童的选取范围为49年级,王中会等人选取的被试为18年级,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42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与城市适应的关系 流动儿童由于家庭、社会制度、户籍等因素成为处境不利的儿童,其城市适应状况较差。那么,如何改善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呢?本研究得出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与城市适应显著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