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评价指标研究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167802258 上传时间:2021-0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评价指标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评价指标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评价指标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评价指标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评价指标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评价指标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评价指标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评价指标研究摘要: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各民族在居住格局上相互嵌入,同时在社会交往交流中形成相互接纳、吸收、包容的精神共同体。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居住格局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多元一体理论、社区认同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空间的互嵌、关系的互嵌、文化的互嵌、心理的互嵌四个方面对民族互嵌式社区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八个二级指标、十九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的构建还需进一步的权重赋值以及实践的检验,这也是后续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关键词:民族互嵌式社区;评价指标;理论构建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等历史进程共同推动着世界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各大城市居民的多民族化已经成为一种普

2、遍现象。各民族的成员交往沟通的空间条件对城市的民族关系、社会稳定等问题具有决定性影响。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既从空间上创造了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基础,又从感情上推进了彼此的理解和交融。针对有关民族互嵌式社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义、分类、特征、实践探索的讨论上进行的,如何对其进行评价和建设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我国对于社区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是对宜居社区、生态社区、绿色社区、健康社区、安全社区、和谐社区等的讨论,对民族互嵌式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明显不足,所以,本文将借鉴相关理论对其评价指标基于理论层面加以构建和探讨。 一、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出版了社区和社

3、会,费孝通先生最先将社区概念引入至中国。1984年,费孝通主编的社会学导论中,将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在中国,社区通常是在行政区划基础上建立的,指的是农村的行政村或自然村以及城市的街道办事处辖区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1。“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提出,将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着力点放在了社区,为解决城市民族问题以及有效地协调民族关系指明了途径与方向。民族互嵌式社区不仅是居住格局上的相互嵌入,更是形成自由交往交流并且相互包容的关系2。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居住模式上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居住着两个或多个民族,这些民族交错而居3,在居住互嵌的基础上,各民族

4、在社会互动与体验的过程中沟通与交往,使彼此接纳、相互融合、对多民族产生依赖的共同体得以产生4,是社会多元文化间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利益共同体5,通过多向性、主体性以及平等性的“嵌入”6,形成“利益+情感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的升华7。 二、民族互嵌式社区评价指标的理论分析 根据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其评价可以从结构互嵌、关系互嵌、文化互嵌、心理互嵌四个核心要素展开。(一)结构互嵌居住格局理论。居住格局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变量,它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人文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场景、一个变量,通常用来衡量和观察民族交往的内容、形式和程度8。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居住格局对于民族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

5、谓族际居住格局,指的是多民族社会中各民族在居住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状态。居住格局理论认为社区居住空间是物质的、基础的,是承载居民社会关系的载体,形式互嵌是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的必要前提,只有在空间结构上融合,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向更深层次。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空间上互嵌了并不等于在文化和心理上就有了交融,只有形成情感、精神层面的互嵌才能更好促进多民族相互交融。空间互嵌不是构建互嵌式社区的最终目的,但是必要前提和空间基础。(二)关系互嵌社会资本理论。民族互嵌式社区不仅是空间的互嵌,也是各民族关系的互嵌。帕特南9将社会组织特点定位为社会资本,通过规范与信赖及网络,通过加强合作使社会效率得以提高

6、。丰富的社会资本是构建居民、社会组织、政府间合作关联的调和剂与纽带,社会信任、组织规范、参与网络是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之中有关构建社会资本方面的维度,通过信任、规范与参与网络,使各民族在关系上相互嵌入。(三)文化互嵌“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民族是文化的载体,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文明10。在多个族群聚集的生活地域场所内,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11。所以,进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使社区中各民族成员认同的行为规范以及生活观产生,在文化上相互嵌入,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社区文化

7、。(四)心理互嵌社区认同理论。社区认同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功能的认可程度、居民和社区之间的情感相互联接的强度,通过社区认同使公众间的关联更亲密。作为社会认同的独立子命题,它成了一种具有实践基础的理论工具,承载了重构“社区共同体”的使命,因此培育社区认同成为民族互嵌式社区新的发力点。在社区内部,要以重塑认同为契机,为不同群体在表达诉求、主张权利等方面提供缓冲空间,增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强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继而增强社区的认同和社区的凝聚力,拉近各民族居民的心理距离,形成心理的互嵌。 三、民族互嵌式社区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一级指标的选取。基于以上理论的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一级指标。(

8、1)空间的互嵌。民族互嵌式社区,顾名思义,各民族在居住空间上应该是交错而居,它所要强调的是各民族在生活空间上的相互接触和嵌入,所以空间的互嵌是基础和前提。在社区中,居住空间的互嵌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区作为居民基本的生活空间,在各民族的居住相互嵌入之后,还要提供娱乐、休闲、健身、服务等多方面的共同空间场域,扩大接触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在空间上的互嵌,从而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关系的互嵌。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就是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和社会网络。社区充当生活共同体的角色,相当于成员的组织模式,可将具体的形式划分成正式和非正式两种类型,着眼于内容的角度,可将其划分成政

9、治与经济、文化以及休闲娱乐方面的组织,组织互嵌彰显于各民族成员针对社区政治与经济以及文化的广泛参与方面,通过各方面的互动使成员间加强交流与沟通,增强成员之间的合作以及信赖,为民族的互嵌奠定基础。(3)文化的互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表现于民族互嵌式社区之中,在文化方面各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在社区中相互作用、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形成多元一体的社区文化。社区生活是各民族文化传播与接触的过程,在彼此的借鉴过程中,实现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可持续性,共用文化符号能够使各民族间的距离更加接近,使彼此融合与相互渗透的文化格局得以产生。通过一起居住的生活,能够使社区文化实现转型与再生产,从而使社区各民族成员认

10、同的生活观以及规范得以产生。(4)心理的互嵌。成员心理互嵌体现着社区成员的情感,究其实质,意味着对于社区的高度认同。社区认同相当于集体的意识,指的是社区中的居民认可所属于的社区,同时认可成员的角色,其表现形式是成员拥有在社区中进行居住的意愿,同时对于社区服务与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等层面赋予极高的满意度。以培育社区认同为媒介,使各民族居民之间形成对本社区的凝聚力,进而达到心理的互嵌,将社区从生活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升华为命运共同体。(二)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设置。(1)居住空间的互嵌。居住空间的嵌入考察的是各民族居民在空间分布的结构,即某一社区内人口民族比例。在某种程度上讲,在民族互嵌式社区中,杂居、

11、混居的居住模式是交往的基础。所以需要考察的指标有社区内“居民的各民族的比例”,这个指标越接近于本地区的各民族比例说明互嵌的程度越高。(2)交往空间的互嵌。交往空间的嵌入,指的是在社区内提供人们交往接触的公共空间,人们交往交流的空间更多地依赖于社区内公共空间,社区提供的空间越多、环境越好,人们的互动和接触就越多。那么“社区内的休闲场所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场所的数量和质量”是要考核的指标。(3)结构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是指通过主体之间互动从而获得交换资源的机会。在社区中,个人、组织之间资源交换的机会,取决于互动程度。成员或者群体之间的互动越频繁、密切程度越高,交换的信息和资源就越多,社会

12、资本就越丰富。一方面,要通过“邻里互动频率”“社区网络平台的更新频率”保证互动的强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用“社区活动人次”“志愿服务人次”来扩大社区网络的广度。(4)关系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是指社区网络主体向其他主体成员转移资源或进行合作的意愿,它的核心要素就是信任。信任是社区资本测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其信度和效度已经被大多数的研究所证实。社区成员中如果缺乏信任,共识就无法识得,结构性互动将不复存在,更谈不上社会网络的深度以及广度。社会资本以信任为基础,建设互嵌式社区主要考察“居民对居委会的信任度”和“居民对其他居民的信任度”。(5)风俗习惯。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13、,在相互嵌入的过程中形成了共通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如在食宿以及生活方面的风俗习惯、装饰、交往与沟通的模式、传统节日等方面的相似点日益增加。相似点的增多意味着各民族之间的兼容并蓄,也就意味着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了解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程度”以及“过节互相拜访祝福的情况”是要考核的指标。(6)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各民族之间通过文化生活的互动,促进各民族群众文化的交流交融,社区作为老百姓生活的主要区域,要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社区文化,在文化生活中,增加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指标宜设置为“文体活动的次数”“对文

14、体活动的满意度”。(7)社区认同。社区认同对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整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也要通过推动社区认同的构建推动社区各民族精神层面的相互认可、包容。社区认同方面指标设置为“对社区的依恋程度”“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对社区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8)社区治安。良好的社区治安能够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创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生活环境。在多民族的社区,要注重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同时在发生矛盾冲突时,要有及时的协调机制,防止矛盾的激化和扩大化。“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和“冲突的协调机制”指标都很重要。 四、结论和讨论 (一)结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评价指标

15、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空间的互嵌、关系的互嵌、文化的互嵌、心理的互嵌四个方面,二级指标包括八个,三级指标包括十九个,见表1。(二)讨论。本文以居住格局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多元一体理论、社区认同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空间的互嵌、关系的互嵌、文化的互嵌、心理的互嵌四个方面对民族互嵌式社区进行评价,分析出了八个二级指标、十九个三级指标。由于民族互嵌式社区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论探讨,所以本文仅是尝试性地对其评价指标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还需进一步的权重赋值以及实践的检验,这也是本研究后续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参考文献: 1姜振华,胡鸿保.社区概念发展的历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

16、). 2杨鹍飞.民族互嵌式社区: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2014(5). 3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学术界,2016(4). 4杨刚,李若青.民族嵌入式社区建设实践的理论思考基于云南大理关迤社区的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5张会龙.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 6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3). 7刘成.民族互嵌理论新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5(6). 8马戎.拉萨市区藏汉民族之间社会交往的条件J.社会学研究,1990(3). 9罗伯特D帕特南.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