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哲学存在方式摘要:在实践观哲学的视域里,就全部 的社会生活而言,实践其实就一种客观的人 的社会存在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存在方 式中国哲学始终以实践观的态度看待全部 社会生活,通过沟通人道和天道,以天道论 证和服务人道,并以天人合一为根据,不断 谋求改变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形态表现出 来关键词:实践观哲学;视域;存在方式; 伦理实践西方哲学发源于以海洋、渔猎为基础的 开放的商业文明,因此西方哲学处处体现出征服自然、 崇尚科学、追求更为激进的生活方式中国哲 学发源于以农耕为基础、相对封闭的农业文 明,处处体现出了人们改变现实的生活现状、 生存方式的强烈要求,重实用的实践观是中 国哲学的一贯特征在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 过程中,以一贯之着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天道”和“人道”的概念 “人道”包含王霸之道、圣人之道和平常人的生存之道 , 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概括和总结天道则是 适应人道而探求的最高根据,是折射人道的 一面镜子,它的实践观特征体现在对“人 道”,即现实生活的适应性、实用性上天 道”的不断变化除了对自然、 社会认识变化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为适应“人道”变化 而变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伦理实践 改变或维持人的社会存在方式。
一、中国哲学的实践观源头一般都认为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哲学 的源头活水就哲学的理论形态来讲,这样 说是对的但任何思想都有一个缘起和传承 的过程,哲学归根结底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 的概括和总结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从各 种自然现象中为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寻求 根据,以印正自己的生产实践和生存方式 例如:太阳中有黑子,就有日中金鸟三足,日 载金鸟的传说;月亮中有阴影,就有玉兔、蟾 赊和桂树的传说;有沧海桑田的变化就有精 卫填海的传说这些传说其实都是人们对生活实践依据的追寻其朴素原型仍然是现实 的生活和生产现象的折射,只是当时特定生 产力状况使得其中融合了朴素的崇拜、 信仰与美好的愿望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有巢 氏发明筑木为巢、伏羲氏发明渔猎技术、陶 唐氏发明制陶技术、神农氏发现种植谷物技 术、轩辕氏发明槽车技术以及后来治水平土 的思想等等这每一■种传说故事都直接来源于生活和生产 实践虽然上古时期的生产力极端低下,实践活动具有狭隘性 和有限性,先民们不得不借助于想象、信仰 和图腾崇拜的眼光去看世界 但是中国哲学 最深刻根源和萌芽依然是原始农耕文明的 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在对与农业文明紧密联 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不断总结、升华、演 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相比古希腊哲学的 爱智慧,尚思辨、求知识、求真理的理性智 慧而言,中国哲学的起源更具实践智慧的特 点二、先秦两汉哲学的实践观态度在儒家那里,“天道”是指一种冥冥中 的必然性的安排,天命具有它的超越性与绝 对性儒家认为“天生德于予”,就是说人 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天的赋予 于是“人道” 从“天道”那儿找到了根据,“人道”与“天道”自然的联系起来这样,人间的伦 理实践也就在天那儿找到了合理的根据 由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调整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被儒家认为是完善的上古之礼受 到破坏而瓦解的时期,而上古之礼其实就是 围绕着伦理秩序具体化而展开的道德实践 ,是维护奴隶制下稳定的农耕社会的一种社 会存秩序和存在方式既然德受命于天,那 么就要修德以配天,于是儒家要求人按照天 意修身,修身的标准就是儒家所说的“仁”, 从而达到内圣的目的来配天德 而“仁”并 不能自然而然恢复礼,仍然要通过实践才能 恢复以“礼”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齐家治国 平天下,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实现“死而后已”的存在价值 儒家的人格理想 志在以天道之礼为根据,以仁为主要的手段 以兼济天下,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存在方式 为目的,建立一种儒家认为符合天道的、天人合一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道德实践。
道家虽然表面倡导无为,实际仍然有自 己的道德理想和所追求的社会存在方式,只不过是想在另 一种境界中、通过另一种途径来实现而已 ,即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道常无 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 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在 道家那里,天道就是自然以无为特点的天 道自然是一种本真的状态,即是道道作为 最高的原则是客观的,清楚的,但是要能说 清楚就失去了道的本真因此道就是无为 只有无为而为,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实践中 要遵循道的最高原则,就是要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道的本真是无, 那么道家就主张一种一切以"无”为依据 和原则,以无而为、无为而治、没有任何礼 约束的、属于人和自然一体的、本真的人的 社会存在方式,即无的最终境界这种人和 自然、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才是道家所追求 的其实我们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其实并不 是不做不为,而是想通过一种顺其自然的社 会实践方式,最终建立一种返璞归真的理想 社会,建立一种道家认为天、地、人、道和 社会和谐,天人合一的社会存在方式两汉时期为了适应大一统的要求 ,出现 了董仲舒的天道思想在董仲舒那里,天是 最高的绝对范畴,是宇宙的最高权威。
董仲 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变”他说“百神之君,王者之尊也”唯 天子受命于天,而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样,董 仲舒就沟通了天道,君王与人之间的关系 既然“天道”不变,“王道”就不变,“王 道”不变“人道”也就不变 要想做到天人 合一,就要受命于天和天子在日常的伦理 实践中,“天道”的具体化就是人间三纲五常 , 按照封建的纲常行事,就是依“天道”行事 就具有最高的合法性通过这样的论说 ,董 仲舒想建立一种适应大一统的,应天、忠君、 合礼的社会生活存在方式三、魏晋玄学的实践观态度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看起来是对哲学本体的怀疑与追问,其实是因为两汉以来人 道的衰败,政权交替频繁,世事变化无常,个 人生死难测,社会秩序崩溃瓦解,有识之士 期望重新恢复合理的社会秩序进行的一种 反思由于当时玄学家们稍有不慎就会身首 异处,惹来杀身之祸,因此它们常感到人生 无常、生命的脆弱,对纷乱无规则的社会生 活方式无所适从,在对生存与死亡的困惑中 大多数的玄学家就选择了以“无”为本的 潇洒境界他们在老子、庄子的思想典籍中 找到了自认为合理的思想渊源,于是产生了 对有无的追问和争辩以及“独化”之说 这些都是玄学家们对人的存在方式和黑暗社 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其根本目的是要透过纷 乱的世俗,试图重新建立明教与自然"天道” 的关系,在实践中为“人道”的重构寻求必 须遵循的最高根据,建立相对稳定、和谐的 社会存生方式。
竹林玄学家们认为应越明教 而任自然,主张回归老庄的无为境界,超越 儒家的伦理实践而正始玄学家们兼通儒道 认为明教出于自然,主张回归纲常道德伦理 实践只是迫于当时的混乱局面,玄学家们 的思想并没有得以实践,但中国哲学的实践 观特征并新晨范文网没改变无论是有无之争还是"独化” 之说,并没有对封建的伦理道德实践提出根 本的质疑,目的还是从根本上为伦理道德实 践服务尊崇“独化”论的郭象说“夫圣人 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则无异于山林之间” 可见,玄学并不是一味的追求玄远和出俗 , 只是迫于黑暗无序的社会现实,企图以另一 种态度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为其寻找合理的 “天道”思想渊源,并以此为根据,谋求实 现他们认为符合“天道”的一种稳定有序 的社会存在方式四、宋明理学的实践观态度宋明理学一改玄学的风格,重新恢复了 儒学的正统地位,在理学那里,天道思想逐 步演化成了永恒的“天理”和“人心”两 个基本范畴理是宋明理学的最高根据 ,并 建立了以理为基础的庞大体系,指导人们的 道德实践,改变人现实的存在方式根据天 理学说,万事万物虽然变化不居,但每个事 物都是理的一种表现的形式 人的实践不过是在探索体现"天道”的天理。
人的实践行 为实质是在穷理,方法是通过格物这样人 通过格物就沟通了“天道”与“人道” 不过天理终究是为公的,而人的行为终究不能 穷尽天理,因为人性是自私的、有限的因 此要做到天人合一,就要存天之理而灭人之 欲,通过封建伦理道德实践,最终建立一个 天人合一的社会在心学那里,“天道”便是人心,人心 是最高的原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样很 自然的沟通了 “天道”与“人道”的联系 ,达到了天人的统一 人心的最高实践准则是 良知既然心外无理,那么人心便是符合天 道的最局原则,是人实践的依据,可是人心 除了具有与天道合一的良知外,还有私欲 私欲遮蔽了良知使得良知不能显现出来,因 此人要做到天人合一,就要去寻求肇始于人 心的实践原则,就要求理于人心,挖掘心中 已有的良知良知是人人心中都有的 ,并且 生而有之,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指导自己实践 的内心的最高原则只要向内心求索 ,通过 格物以致良知的方法就能激发它,然后按照 内心的良知,也就是封建的伦理道德去进行 社会实践,实现人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宋明理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它们的根本的作用 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沟通“天道”与“人 道”,使天人统一,为人道寻求合理依据,建 立一种符合“天道”的社会存在方式。
参考文献:[1] 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5.[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彭自强.中国哲学史教程[M].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张志伟.西 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雷龙乾.实践观哲学与实践哲学的 关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 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张岂之.中国 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实践观哲学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