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二学期域外风情单元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725668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第二学期域外风情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第二学期域外风情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第二学期域外风情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第二学期域外风情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第二学期域外风情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第二学期域外风情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第二学期域外风情单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第二学期“域外风情”单元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本单元以“域外风情”为主题,收录了布鲁塞尔大广场 、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马来的雨 、 在埃及数骆驼四篇文章,这里的“域外” ,遍及亚欧大陆和非洲;这里的风情,囊括了森林、动物、自然与城镇、建筑,意在拓展学生生活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了解异域的历史、风情与文化,培养学生认识、理解不同文化的意识与能力,初步学习运用不同的素材表现对不同文化认识。学习本单元,要有意识地延伸学生的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结合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的文化形式,认识、理解异域文化,丰富文化素养,用人类宝贵的智慧滋养自己。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对世界文化有一定的认识,让学生联系生

2、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文中重要的语句,了解文章描绘异国风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活动:1、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沉浸、体味。2、圈划关键句,梳理文章结构3、注重词语的推敲,品味语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课主要教学要点:布鲁塞尔大广场一、教学目标:1、了解布鲁塞尔,了解城市历史造就城市文化的道理。2、学习作者将景点的介绍与历 史传说的描述结合在一起的写作方式。3、感受布鲁塞尔的历史、规模、风光和情调。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布鲁塞尔,了解城市历史造就城市文化的道理。2、教学难点:理解“ 布鲁塞尔是西欧的首都”。三、

3、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正音正字:青睐 li 公爵 ju 栉比 zh 竣工 jn 蜚语 fi 于廉 lin拯救 zhng 对襟 jn 裤褂 gu 璀璨 cucn 瑰丽 gu2、词语积累:引人注目 风格迥异 错落有致 别具一格 栉比相邻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济济一堂 不可一世 风云变幻 古色古香 蜚誉全球 栩栩如生 旁若无人楚楚动人 挺身而出 沧桑巨变 春光四溢 争芳斗艳 沁人心脾 久负盛名(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广场文化可以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文化的缩影。在欧洲,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广场。几百年来 ,欧洲的人们在广场上休 闲、集会、享受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广场,欧洲的文化才得以在

4、此交流,在此融合。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古城布鲁塞尔,去感受布鲁塞尔大广场的魅力。(三)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写布鲁塞尔是名副其实的古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 )(2)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景物?(介绍了天鹅咖啡馆、市政厅、布鲁塞尔第一公民于廉塑像、大广场鲜花地毯。 )(3)几个景物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为什么?(天鹅咖啡馆:引出马克思、恩格斯的事迹; 市政厅:与布鲁塞尔历史密切相关的艺术珍品引出“比利时民族史的风云变幻”;于廉塑像:由“ 布鲁塞尔 第一公民”的传说,引出布鲁塞尔不平凡的历史;大广场鲜花地毯:从渲染鲜花地毯的新鲜美

5、丽,引出比利时在“二战”中的战斗英姿。 ) 2、梳理结构:全文 8 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概括介绍 布鲁塞尔的地理优势, 显示了布 鲁塞尔重要的国际地位。第二部分(第 28 段),布鲁塞 尔是一个历史悠久、名 胜古迹繁多的古老城市( 过渡) 第 2 段,详细介绍布鲁塞尔大广 场周围的著名景物。第 3 段,详细介绍天鹅咖啡馆 ,指出 这里曾经是世界共产 主义运动的圣地。第 4 段,详细介绍市政厅,介绍了它的建筑特色和丰富的油画收藏。第 5 段,详细介绍小于廉塑像,介绍了塑像的形态、传说以及服装趣事。第 6 段,过渡段,由对历史的介绍转到对现实的记叙。第 7 段,详细介绍大

6、广场鲜花地毯 节,引出比利 时在“二战 ”中的英姿。第 8 段,简单概括布鲁塞尔古今建筑相映成趣,令人心醉。(四)分析课文:1、课文第一部分:(1)从第 1 段找出关于布鲁塞尔地理优势的词语。这给布鲁 塞尔带来什么影响?(布鲁塞尔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处西欧中心。景色秀丽和中心优势,使她得到众多青 睐,欧洲 经济 共同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把总部设在这里,使她享有“西欧首都”的美称。 )(2)为什么说布鲁塞尔是“西欧首都”?(“这些国家既是欧洲又是全世界的重要国家,那么 处于中心位置的布鲁塞尔当然就极为重要,甚至于被称为西欧首都。 ” )(3) “她像一枚金光闪

7、烁的明珠, 镶嵌在西欧大陆的中心地带”。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比喻。形象地写出布鲁塞尔在西欧的重要、优越的地位。 )2、课文第二部分:(1)天鹅咖啡馆的“别具一格”与“ 独有意义”分别表现在哪里?(别具一格:大门上装饰一只展翅欲飞的白天鹅,纯白高雅,华贵大方,具有无限的美感。独有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此居住; 咖啡馆成为他们重要的活动场所; 早期的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在这里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在此问世。 )(2)布鲁塞尔市政厅有什么价值?(这是一座 经 典的古代弗兰德哥特式建筑。厅内装 饰美妙 绝伦,巧夺天工。历史名人画像济济一堂。大厅 犹如一座比利 时民族史的博物馆。

8、 )(3)于廉塑像有哪些情趣?(形态 栩栩如生,楚楚动人,可笑可 爱。狂欢节 尿啤酒,游人争相抢饮。传说 众多美 丽,令人暇想。赠予 许多服装,别有趣味。 )(4)介绍于廉的传说有什么作用?(写于廉的传说,使这一塑像具有 传奇色彩,使文章更加生动,增添了趣味和可读性。 )(5)“每逢 10 月 1 日,小于廉就穿上此装”, “此”指什么?“穿上此装”说明什么?(“此”指汉族对襟小裤褂。 “穿上此装”说明于廉是世界和平的使者,中比关系友好。 )(6)布鲁塞尔“大广场鲜花地毯节”有什么特色?(两年一度的八月举行。广场 中心由 鲜花铺成一块巨大的长方形“地毯”。“地毯”中间有三个圆形喷泉。鲜花地毯由

9、一百多万朵秋海棠组成。 )(7)请学生概括第八段内容。(抒情性的结尾,讲布鲁塞尔的 “古老繁华”,大广场的“典雅艳丽”,历史与现实共同铸就了这样一座悠久而伟大的城市。 ) 3、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对布鲁塞尔大广场周围的天鹅咖啡馆、市政 厅、小于廉塑像、广场鲜花地毯的描写,以及对这些著名景物的历史与传说的记叙,表 现了布鲁塞 尔的历史悠久、 经济繁华、文化深厚的特点。(五)布置作业:仿照课文将景点介绍与历史传说结合的方式,选择一个上海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如豫园、南京路、外滩,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介绍文字。马来的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受马来西亚 雨的特点,学 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

10、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圈画、朗读,品味文中马来雨的特点以及多角度的景物描写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 对马来雨的喜爱之情,了解马来西亚的风情。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马来雨的特点;(2)学习文章多角度的描写手法。2、了解马来西亚的风情。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朱自清春一文中“春雨图” 导入本文的学习。我们曾欣赏过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春。朱自清先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春雨图”, 这是我们江南的雨。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地上,会绽出不同的风景。现在,我 们就跨出国门,到 马来西亚去看一看。当然,条件所限,我们不能立即“行万里路”,但我们可以“读

11、万卷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马来的雨,(二)默读,通过中心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1、学生自读,思考:马来的雨与江南的雨有什么不同?2、集中交流。第 4、9、10 节的文字3、小结过渡:由这几句关键句我 们了解马来的雨不同于缠绵 的江南雨,它干脆利落,它波澜壮阔,它惊心动魄。我 们可以把这几句圈画下来。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写马来雨的呢?我们先来理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善良的作者又通 过关键句提示了我们。你发现了吗?(学生 发言,找到第 6、8、10 的首句)原来,作者选取了三个场景来描写马来的雨。(三)反复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美。1、教师范读“高脚屋的雨 ”,学生感受 语言的美。 请大家听我来朗

12、读一下“ 高脚屋的雨”,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高脚屋的雨?(教师范读第 6 节,学生交流感受。如:着重从听觉角度描写,描写雨敲在屋顶上和打在芭蕉叶上不同的声响,雨骤时和雨稀 时不同的听觉感受, 还引用了 诗句)2、散读“街道上的雨 ”和“海上的雨”,推荐欣赏的文字。虽然我们无法亲耳聆听,但通 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已经沉醉其中。精彩的文字同样出现在另外两个场景描写中。请大家散 读“ 街道上的雨”和“海上的雨”几节文字。然后在欣赏的文字旁写上欣赏理由,把你欣 赏的文字向大家推荐。3、传神地朗读欣赏的文字。通过大家的交流,感受更多。把你的感受融入进去,有感情地再朗读你欣赏的文字,准备给大家做示范朗

13、读。4、总结: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思考的 兴趣。对这篇文章,我们感受不少,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吗?(学生 质疑,如无人提到, 则教师提出)我有两个问题:(1)文末有这么一句“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 风情”,你如何理解这里的“ 风情”?(2)你认为作者喜欢马来的雨吗?依据何在?(四)布置作业。1、A、“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 风情”,对句中的“ 风情”如何理解?B、你 认为作者喜欢马来的雨吗?2、A、摘抄你欣赏的文字并熟 读。B、模仿你欣赏的文字,写一段景物描写。(A、B 选做一项)在埃及数骆驼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关键词,了解埃及 骆驼的特点。2、感受作者笔下骆驼市场所体 现出来的埃及风土人

14、情。3、了解骆驼与埃及等阿拉伯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的关系。4、养成关注异域世界的文化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初步阅读的基 础上,借助圈划、品读方法,把握文中的关键词,了解 骆驼的特点。2、教学难点:品读对骆驼市场 的场面描写。感受 骆驼与埃及人息息相关的 风土人情。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埃及乐曲2、刚才我们欣赏了一段充满古老神韵的埃及 乐曲。 问:提到埃及,你会想到些什么?3、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 资料4、演示图片: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法老、壁画、金字塔脚下的骆驼。5、个别朗读课文第一节(二) 谈谈对骆驼的认识、了解:问:骆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它的

15、外貌?颜色?神态?性情?)1、学生口头描述或找出文中的描写(第 2、7、9 节)2、演示图片:有关骆驼“ 近距离地看看骆驼”(三)进入骆驼市场:1、问:作者带我们来到埃及的哪里数 骆驼?骆驼市场(第 411 节)2、思考:这里的氛围如何?交易怎 样?(提示:你走进这个市场有怎样的感受?环境、气氛是什么样的?生意做得怎么样?)3、学生散读 411 节,圈划、点评关键词句,后同桌交流4、交流、小结: 氛围喧闹与拥挤 交易红火与激烈5、 演示图片:骆驼市场, “数一数, 这里的骆驼可以说 数也数不清”(四)探究骆驼生意为何这么火爆的原因1、讨论:骆驼与埃及人的关系怎 样? (圈划、分析关 键词句)(

16、提示:主要在第 2、3、12 节-骆驼在埃及的地位?-埃及人 对骆驼的态度?-骆驼与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的关系?)2、交流、小结:骆驼在埃及的地位高埃及人对骆驼亲密、宽容 埃及人离不开骆驼骆驼融入了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中3、演示图片:骆驼与埃及人 (再回到演示板 书)4、朗读第 2、3、12、13 节 (男、女、齐)5、点提结尾:“ 我”为何要买一枚骆驼形状的项链坠?-被这里的风土人情所感染(五)拓展:1、 “走出埃及、告别骆驼,也许 有些同学还意犹未尽。那么,请拿出你们自己收集的图片。下面,我就让同学上台来,引领我们领略更多更精彩。 ”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具代表性、象征性的风情图片并讲解(说明、介 绍)2、“我这里还有一系列 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各地 风 情”我展示图片(六)布置作业 :1、诵读你喜欢的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