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题.七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723849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题.七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题.七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题.七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题.七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题.七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题.七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题出题人:梁月 2012-4-30(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 的感情。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幅图画具有 美。(1 分)美的具体表现: (2 分)(3)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诗句是:(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春 望 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1.这是一

2、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 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1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 字,使人怵目惊心 ;一个 深字,让人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 分)15.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

3、分)(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三)望岳杜甫岱宗夫如 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 分)齐鲁青未了 未了: 会当凌绝顶 会当: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 的意思,但望 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

4、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2。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10.诗中加点的割 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2 分)11.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 分)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2 分)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 分)(四)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

5、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 石壕吏是一首_诗(体裁) ,以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事件是_ 。1解释下列词语。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 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1)戍( )_ 戌( )_ 戎( )_(2)衰( )_ 哀( )_ 衷( )_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用原文回答问题。(1)说明兵役之苛酷:_(2)说明战争之惨烈: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

6、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揭示主题。(五)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选择。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

7、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二、按要求默写。3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2、本诗点睛之笔的诗句是: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诗句是: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诗句是:归园田居中能体现诗人要按自己愿望生活的诗句是:3、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三、赏析。1、 “草盛豆苗稀” 中的“ 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2、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 生活。这种生活在陶渊明的其他诗中也有表现,例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生活的喜爱之情。4

8、、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5、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7、 “带月荷锄归” 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六)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6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 融于一体。 (2 分) 7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B颔联思昔抚今,忆“

9、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 ”与“三年” 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 “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七)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 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10、6、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4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 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 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 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它交代了远渡的_和此行的_。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 雪)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两句诗描绘了长江进入中游以后,江峡渐尽、平野旷出、江水开阔的景象。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诗经 蒹葭)这一章中前四句是写景,金秋露浓霜重;后四句是抒情,伊人情深意长。D.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诗中由街灯到明星 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 ,按要求完成题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首诗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