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文字版 (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6710714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文字版 (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文字版 (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文字版 (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文字版 (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文字版 (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文字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文字版 (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文字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研究对象和科学定位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斯大林在 1938 年和 1951 年对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列宁在 1913 年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哲学、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起点,是第一个层次的理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主题的中介,是第二个层次的理论。 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是第三个层次的理论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2、 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 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为“ 同伴”、 “善于交际”等。19 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和英国的欧文等人开始把社会主义作为未来社会制度的名称。 “共产主义” 也是源于拉丁文,原意为“ 公共”,19 世纪 30 年代法国的工人秘密团体开始把共产主义当作消灭资本主义后的理想社会的名称。1878 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也称自己的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科学不同。社会主义科学包括的范围要广得多。 二、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态度 1、坚持创新精神是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从纵向方面来讲就是与时俱进,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历

3、史阶段的运用、检验、证实和创造性地发展. 从横向来讲,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理和各民族的特点相结合,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的主要含义就是“时代化”和“本国化” 2、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世界联系中国、成功联系挫折、现实联系历史、现在联系未来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16、17 世纪是资产阶级开始形成的时期,代表人物为:英国的莫尔、德国的闵采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柏拉图的思

4、想、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和当时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他们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带有明显小生产者思想的烙印。对未来社会主义理想制度的主张较为粗疏,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 第二个阶段:17 世纪中叶到 18 世纪末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利、马布利、巴贝夫等人。他们抛弃了纯粹幻想的文学手法,把社会主义建立在自然法学与理性论基础之上,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和论证废除私有制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征。 第三个阶段:19 世纪初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 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更注重理论论证的形式,倾向于把人类社

5、会看成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开始注意到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矛盾,开始触及到资本主义的根基。马克思称之为“社会主义的鼻祖” 2、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和历史局限 合理成分: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揭露,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思想材料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在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这些思想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人类思想史的宝贵财富。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第一,没有真正揭示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

6、观要求,不清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历史地看待资本主义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否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联系。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认识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第四,现实社会主义必须要避免空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1、时代的产物(政治条件) 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已经开始在欧洲蓬勃发展起来。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国正在进行;在

7、德国也已开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工人运动的兴起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织工暴动。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科学理论在工人运动中产生。 2、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三大思想来源: A、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 C、 法(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

8、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们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和两大发现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转变的过程,是分两步走的: 第一步是政治立场的转变(18421844 年) 第二步是世界观的转变(18441846) 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阐述劳动异化问题。 1845 年合著神圣家族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1846 年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

9、观。 两个转变完成的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的完成,标志着: “两个转变”的彻底完成。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2)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路。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二是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具体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 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和暂时性,必然导致无产阶级

10、革命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开放性 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主要内容)5 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欧洲大陆的 1848 年革命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流亡中 第三个阶段是巴黎公社革命时期 第四个阶段是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到 19 世纪末 经过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完善,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发展。 (10 个方面) 4、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历史观和方法论。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普遍同情无产阶级,但

11、都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创造者。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暴力革命,否认阶级斗争。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的分析,得出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发生的结论。 第三,关于未来社会政权的性质问题,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提及。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指出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第四,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运动中尝试建立的政治组织带有涣散性和不稳定性,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第一次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

12、学说,并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 第五,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但不能科学地说明这种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科学社会主义能够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 第六,空想社会主义把未来社会看成是最美好的、凝固不变的社会制度。科学社会主义把未来社会看成是不断发展的第二章一、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1、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破坏使得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不革命就没有出路; 不发达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无产阶级革命性强,有工农联盟和党的领导,革命的形势成熟。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

13、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成了现实;第二,它提升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水平;第三,它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沉重地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第四,它推动了落后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 2、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最初动因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预 措施: 第一,战时体制首先是从余粮征集制开始的; 第二,实行了广泛的工业国有化; 第三,为动员工业为前线服务,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 第四,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第五,物资奇缺和物价飞涨导致了货币的急剧贬值,经济关系迅速实物化; 第六,为了保证前线胜利和工厂的劳动力,实行了劳动义务制

14、和劳动“军事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 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3、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列宁的新认识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开放城乡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立工农的经济联系;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把商业原则引入国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新思路 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提高生产率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建设的“帮手”; 通过合作制把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改

15、善过分集权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 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说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是与时俱进。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形成的背景:国外帝国主义战争随时可能爆发,苏联国内的两大论战:“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使斯大林采取了高度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基本内容: 其一,被资本家包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内部矛盾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而且还能够、还必须建成社会主义,在本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和武装力量,以便帮助周围各国的无产阶级斗争。 第二,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准是:苏联无产阶级依靠本身的力量战胜资产阶级,即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