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743卷1

上传人:1733****785 文档编号:167047325 上传时间:2021-0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743卷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743卷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743卷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743卷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743卷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743卷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743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7431:江汉平原的黄土地,_可以种植任何农作物,不仅出产颇丰,而且水资源丰富,渔业发达。成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鱼米之乡,为鄂菜提供了_的原材料。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单项选择题A、自古五味俱全B、完全种类繁多C、由于独具特色D、几乎用之不竭 2: 牙科医生经过化验发现,使用了3周的牙刷,细菌数量高达百万,等于超过9杯抹布水的细菌量,以及29个一元硬币的细菌量,是马桶水细菌含量的80倍! 这段话的风格最有可能出自()。单项选择题A、散文B、科普文C、杂文D、议论文 3:今天,人们往往以为老虎一直都生活在山上,并不知道它们从平原退出的历史。唐宋时期,随着

2、经济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华南虎彻底退出平原地区。之后出现的“调虎离山”“放虎归山”“坐山观虎斗”等成语,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误认为老虎是山地物种,并不知道老虎是因为人类活动侵犯而“被逼上山”的。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单项选择题A、澄清人们对老虎生活区域的认识误区B、描述老虎随人类活动退向山区的历史C、说明了老虎“被逼上山”的时代背景D、分析人类活动对老虎生存环境的影响 4:中介机构的唯一资产是信誉,如果中介机构不讲信誉。他们就不可能提供真实的信息。为了使中介机构讲信誉,中介不能变成法定的垄断组织,也不应该是政府的附属。目前世界上比较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

3、,比如穆迪标准普尔(Sheight:50px;font-size:24px; 1:答案D 解析 对应句中的“不仅出产颇丰,而且水资源丰富,渔业发达”可知,第二空应填表“非常多”意思的词语,排除A、C。B项的“完全”表述过于绝对,不如“几乎”恰当。故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体的辨析。科普文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文章,就是把科学性的文章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为了达到向普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科普文一般主题突出、概念准确、语言简练、富有趣味、通俗易懂。本文无论行文风格还是文章内容都符合科普文的特点。故选B。 3:答案A 解析 本题由首句“人们往往以为”以及后句“已经误认”,可知主

4、旨是澄清误区而并非描述历史。因此,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A项。 4:答案D 解析 文段先提出信誉对中介机构的重要性,然后指出中介机构维持信誉的途径不能变成法定的垄断组织,不应该是政府的附属最后更进一步用事实对此进行论证。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D。 5:答案B 解析 作者首先提出了知识分子常有的一种错误的想法,就其中“对于那些手段、权谋、伎俩则不屑一顾”的想法进行了更正。并进一步补充了“有学问、技能、才智的人大多是笑在最后的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6:答案B 解析 此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此句承上启下,“惊吓”、“醒过神来”两词既点明了上句中生命受到了“惊吓”,

5、又指出下句中“消受不住三峡”的正是“清醒”的人,故综合来看本题答案选B。 7:答案C 解析 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因循守旧”指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安土重迁”指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泥古不化”指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语境中只是说胡同里的居民“不大愿意搬家”,故选用“安土重迁”最为合适,“因循守旧”、“泥古不化”语义都过重。验证第一空,正因为如此,胡同文化才得以祖祖辈辈完整地遗传下来,形成一种封闭的文化。故本题选C。 8:答案B 解析 由“墓碑”、“阴影”等词可知,文段的基调是比较压抑的,A项的“辽阔”与此语境不符,排除A。第

6、二空中所填词语应与“轻声”所表达的轻柔相呼应,C项的“控诉”程度过重,排除。第三空中,“阳光”与“阴影”互相矛盾,如果在阳光下看到了阴影,则人的本能反应会是“惊诧”,而非“悲伤”,排除D。本题答案为B。 9: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文段只介绍了卡耐基先生提出的一个论点,并没有说“视网膜效应”由谁提出,故A选项错误。“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缺点是什么,而不知发掘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身边也有许多人具有类似的缺点”,因此文中观点认为一个人在只知道自己缺点的时候往往会更加关注他身边的人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缺点,这是“视网膜效应”的特点。因此B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文中说的是人的特

7、质中优缺点的比例符合二八定律而非人的特质符合这一定律,故C选项偷换概念,错误。 10:答案B 解析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草根”与“精英”两大阵营日渐走向平衡,两者的差别趋于模糊化,而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平衡法则。A项未提到“草根”这一关键词,可首先排除。C项本身表述错误,两者只是在知识和智力上趋于乎等,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上还是有明显差别的,也排除。D项属主观臆断,无法从文段中推出,排除。因此本题答案为B。 11:答案D 解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题干中关联词“不仅仅更”反映出第一空词意应与“发挥其聪明才智”相反,因此排除A,根据题干最后一句话“即使员工能对上司的吩咐

8、一五一十的执行”可以看出这里的意思应该是D选项“言听计从”。 12:答案B 解析 先看第一空,由后文的“书香”可知,这里应填一个可以跟嗅觉搭配的词语。“荡漾”一般与声音、情绪等搭配,排除D项。“飘扬”一般与声音、旗帜等搭配,排除A项。再看第二空,“志趣”与“兴趣”相比, 多了层志向的意思,更符合句中“读书”这一主题,当选B。 13:答案A 解析 根据“而是”一句可知空格处填人的词应当与“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的知觉过程相对,以知识经验为依据的知觉过程具备主动性,故空格处应填入与之相对的“被动”,因此本题应当选择A。 14:答案D 解析 材料第一句说明经济持续增长,

9、必然带来对能源需求的增长,第二句强调高增长、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绝对不可取。所以,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应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控制好能源消耗,D项最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关于“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的表述,所以A项不能选;B项过于片面;“高增长、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是绝对不可取的”并不等同于应大力限制能源消耗,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15:答案B 解析 从语句的内容来看,、句应该连在一起,因为三句都在讲“想象”。然后看,这三句中,、句中分别出现了“这种想象”、“这想象”,由此可知,、前已经出现了“想象”,因此句为三句的首句,且句更适合作为总结句,不适合作开头。句

10、提到“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显然是承接句来说的,因此为首句。故本题答案为B。 16: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与成语辨析题。把“文化冲击”表述为“文化休克”,更具体形象,所以第一空填“形象”;第二空前说为了“排遣乡思”而不是要抛弃母文化,选“兼容并蓄”更准确。A项“事在人为”语义不明;C项“入乡随俗”是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生活态度;D项“夸张”不符合语义。故选B。 17:答案C 解析 文段只是提到我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变异、消亡”,并没有说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灭亡速度加快,且这并不是文段的论述主题,故A项排除;B项本身说法正确,但这只是我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一个方面,是一项

11、具体的措施,不具有概括性,故也排除;D项属于断章取义,文段最后一句只是说“积极参与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这并不能说明“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很重要”,且这不是文段阐述的重点,故也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C。 18:答案A 解析 先看第一空,诗意存于心底,是一种感觉,一种难以名状、若有若无的感觉,与人的潜意识有关,故用“潜藏”比用“埋藏”“积压”更加合适,排除B、C。再看第二空,诗意的感觉应该是舒缓轻柔的,故用“温柔”比“汹涌”更为恰当,排除D。因此本题选A。 19:答案B 解析 “考核”的主体应该是人而不是事件,“挑衅”含贬义,而题干并不带感情色彩,不符合题意。

12、“复苏”是经济学术语,且此处陈述的是经济问题,“复苏”更符合句意。由“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开始缓慢、曲折地”和“人们看到了”可知,这_变化刚刚开始并已经被人们看到,“曙光”即黎明的阳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的前景,与题意相符。故选B。 20:答案A 解析 文段主要说的是现代教育系统对人们创造力的柬缚,而非成人世界对人们创造力的扼杀,排除B。“现代教育系统要求和鼓励一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并不等于现代教育系统对创造力的要求低于逻辑性思维.排除C。文段末句“一旦这种思维方式被内化”为一种假设.D项陈述为既定事实,排除。本题答案为A。 21:答案D 解析 先看第句“渡过难关”为固定搭配,故可首先排除A

13、、C。捉摸:摸索;揣测。多用于否定句。琢磨:思索,考虑。结合旬意,第句应填“琢磨”。结余:结算后的剩余。与第句也符合,故答案选D。 22:答案D 解析 文段首先将音乐定性为世界语,其作用在于传递感情,接着从音乐在国与国之问政治交流中的作用人手,对这一属性进行了阐述。故文段主要阐述的是音乐在国家政治交流中的工具性价值,本题答案为D。 23:答案A 解析 “因此,将整个社会监督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媒体身上,既不科学,也不现实”这句话是文段的关键句,由此可知,这段文字针对的主要问题是“媒体监督被赋予过多的期望”。 24:答案C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营造、抚育、管理、保护”。B项“完成”与“进步”

14、不搭配,“完成”宜改为“实现”。D项成分残缺,在“不折不挠”后加“的态度”。 25:答案D 解析 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新国学”要想适应当前的需要,不应该排斥中国现代文学不应该与“西学”完全对立,也就是说应该更具包容性。本题答案选D。 26:答案B 解析 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第一句是大前提,第二句小前提,典型的三段论演绎推理。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为选项B。 27:答案A 解析 “流逝”是指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流泻”是指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闪耀”是指光彩耀眼,强调亮度;“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强调动态;“启示”是指启发指示,使有所领

15、悟;“启发”是指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比较三组词语,第句的选闪烁是唯一的,排除B、D两项。而第句最准确的应是“流逝”。故选A。 28: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对次贷危机中的借户进行了描述,这些人都是一些穷困的人。之后一个“但”,将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凸显出来,根源不在于借钱给穷人,而在于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穷人。因此文段的主旨在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才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故选A。 29: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介绍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填饱肚子。在这个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下,人类便产生了追求更高一级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而诸如制陶之类的生产形式的改进就是在这种需求推动下产生的。A项“艺术创造”不是文段主要说明的内容,排除。B、D两项“制陶”只是生产形式改进的一个典型例证,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0:答案C 解析 根据文意可知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提高和自我结构的稳定是同时发展的,所以C项错误。 31:答案D 解析 文段探讨的是“科学探究”与“生命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A、B两项均未提及这两个主体,C项只提及了“生命的意义”,同样不准确。只有D项准确表达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题选D。 32:答案C 解析 仔细阅读短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