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用卫星看“汉”的字源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5.24KB
约12页
文档ID:16699733
用卫星看“汉”的字源_第1页
1/12

1用卫星看“汉”的字源丁维兵2012-07-10引言:“汉族” 的 “汉”字的繁体是“ 漢”,认识这个“漢” 字,关键是要认识字形中的“革” ,以篆书来讲, “革”字下方是“ 火+ 土” ,这在造字的年代可能是与“十日国” 相关的表达,而如果将 “革”与相关的“堇” 联系,在繁体字中,则可能是“革+大”和“革+二”的表达,这非常有趣,“革+ 二”是不是落在了宁波附近的人类,而“革 +大” 的人类在延伸出了“傼、嫨、難、灘”等字之后,随着周灭商之后商族的大西迁,最终在西部由“難” 和“滩”延伸出了“漢”,包括 “汉水”、 “汉中”等,而这个“汉” 字在汉朝之后竟成了汉族的族称,以下结合卫星地图进行理解:“ 汉” 这个字是 “汉族”的族称,这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 “汉”字的繁体是“漢” ,过去其实已经有人注意到“汉”这个字与“ 难”字是同源的,因为“难 ”字的繁体是“難”,包括 “傼、嫨、暵、灘”等字在内,这些字都是同源的,从繁体的字形来讲,都是以“革+大”为基底而造的字,傼”是“革+ 大”的男人,“嫨” 是“革+大”的女人,“暵” 可能在暗示 “革+大” 在“十日国” 附近,但“漢”不仅是与“ 難” 同源,而且还是由“難”而生,这是一个很不容易说清楚的事情。

2首先,认识“漢”字由“難”而生必须从认识 “難”字开始,“难”字原本丝毫没有“困难 ”、“难易”的字义, “难”字的“隹” 其实就是鸟,《说文》:“難,鸟也,从鸟,堇声,或从隹 《说文》的这段话大致是对的,但“堇声” 的说法可能就不对,因为按 “堇声”读大致上就是“ 您 ”,不过这也并非没有可能,但这一点暂时还难在这里展开,一般来讲,“難” 字及其它多数 “革+大”字形的字的发音,在普通话中应该大致如“nan”,或者可能还有“nuo”,而在某些方言中可能还有“nang”第二,认识“漢”字由“難”而生必须注意到,由于 “傼、嫨”等字的存在,“難” 是与 “傼、嫨”而配的字,而因为 “傼、嫨”与“伷、妯 ”、 “俚、娌”等成对的字相似,是与商代奴隶主统治者相关的人类,而由于东方商族很多都是鸟图腾,所以,“難” 是高贵的鸟图腾的一种;当时的“难” 字非同小可,在周灭商之后商族人大西迁,其在西安附近立国就是称为“难国” ;而现在的潮汕人可能就是当时“难国” 的主人,所以他们现在仍将 “人”说为“náng”,将“ 我们” 说为“nàng” ,这两者可能都是“難”;另外,篆体“ 難” 字的左边可能不是火烧人,其“革”下面的“ 火+ 土” 可能是古代山东十日并出的“十日国” 的感觉, “難”可能是“ 十日国”的“革 ”的鸟图腾, “日”偏旁的“ 暵”字似乎也指向这一点。

第三,由于“難”是因商代贵族部族而起名,而商代贵族部族是在商代之前进入中原的外来人,所以在这之前,“難” 应该3是原有名字的,不过也要注意,即使是在商代的时候,可能除了商族的“革+大” 人将之称为“難” 之外,当地的原住民可能仍用原称,而其它商族部落可能将之称为“您” ,这就是古代的“恁”,“恁”在潮汕话中是 “你们”或“ 您”,即所谓的“天高任鸟飞” ,“恁”的字形就是“任+心”之高,这可能就是为商代贵族的心高而造的字,无论普通话还是潮汕话,“任” 的异读都是 “人”,而“ 戁”的“難 +心” 应该就是第一人称的自认心高,只不过由于商灭之后,商族在东方几乎被完全清场,所以,“難” 才成了后人的难题那么,“難” 可能会是一种什么鸟呢?商族人曾经极为豪富,从现在考古发现的青铜器流散情况看,在铜比金贵的年代,即使在败落之时,仍然搬之不尽,而商族豪富的原因,除了有“摊”的强势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因为有“滩” 的盐利,所以,“滩”是山东和江苏相邻地界极多见到的地名,因为这里密布的盐田就是“ 滩” ,而由于在“滩”上晒盐是一个要等春季以后才能开始的季节性工作,所以,“難” 应该是一种报春的候鸟,而且,因为“天令燕降卵与有娀氏女,吞而生契” 才开始有了商族,所以,只有“ 呢喃 ”的燕子才能与商族相配,只是不知道“喃”与“ 嘆”是怎么样的关系,“燕”在古代中原曾经有过几次被商族用作国名。

4商朝之所以被灭,除了通常所说的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也因为东方商族有太多的“滩” ,“滩”就是无尽的财富,而且还不止有“滩” ,与 “滩”相配套的还有 “奄国”的“腌菜” 和“鲁国”的 “卤酱 ”,这些几乎把控了全天下的盐利,所以“周” 会有灭“商”的巨大经济动力,而在周灭商之后,“商”必然会被彻底清场,“ 滩” 必然会四散的彻底逃离,“商”在约五千年前从北部进入山东和中原之后,又在约三千年前被彻底的赶了出来,而商族的这一次大迁徙,是带着已经开始成熟的文字出来的,所以,这也是一次空前的文字大迁徙就现存的相关痕迹来看,在山东和中原往南的方向,现在中国最大的城市就叫“上海滩” ,而在山东和中原往西的方向,也有无数的各种“滩”,只要用“滩”字在百度的中国地图上搜索,就会看到“滩” 的盛况,其中仅西安市就有 240 个搜索结果,而榆林市竟高达 496 个,那是三千年前中国人正在造字的年代,任何一个字都是从无到有由造字的地点传播而来,虽然不是所有带“ 滩” 字的地名都是由商族人直接起的,但在实际上,当还没有成熟的文字的时候,各地即使已有地名也很难留存,只有等到文字到位,才会有根本的改变,“滩” 字在西北的传播和应用,应该跟商族的大西迁有关。

郭沫若先生就吃过对“滩” 的估量不足的亏,当他在研究彝族的“ 三滩娃子 ”奴隶的时候,以为 “三滩娃子”的“ 滩”就是彝族5社会内部等级的字眼,但其实上“滩” 、“二滩”、“ 三滩”等地名的分布很多,而且很散,现在著名的“二滩电站” 就离彝族的凉山很远很远,中国的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华南都有很多“三滩 ”分布,跟凉山和凉山的奴隶制完全都不可能沾边,凉山的“三滩娃子” 可能纯粹是一种巧合,也许正好在凉山脚下有一个叫“ 三滩 ”的地方,所以下山抢来的都是“三滩娃子”,以数字与“滩 ”相配的地名可能源于江苏,中国地图上甚至还有很多“四滩”、 “五滩 ”、“六滩 ”、“七滩” 等等商代被灭之后商族人的大西迁,应该同时就是“滩” 的大西迁,这个大西迁的终点主要是在陕西和甘肃,日后统一中国的“秦”,就是商族大西迁的一份子,其是落在了甘肃省内,而商的其它一些部族也有到了陕西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在陕西成立“难国 ”,“难国”的历史除了在现在西安西北不远的合阳县还聚堆的留有七个标明“护难 ”的地名,以及在陕西南部和四川散落留下了一些带“难” 字的地名之外,好像还没有见到其它直接的记载和遗留(不知道古代文学的“设难” 、 “驳难”是不是),但“难国 ”很重要,因为它的立国,就是“難”和“ 滩”的重要延续,而它的败落,却是“難 ”字转义为困难、难易的关键点,过去,由于人们不知道“难国 ”的存在,对“難”的字义理解,多数都是些不知所谓的主观发挥。

6不知道是在“难国 ”败落之后,商族人才开始来到陕西南部,还是在大西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来到陕西南部,总之,在很多与“革 +大” 相关的字形出来之后,人们慢慢的在陕西南部看到了源于“ 難 ”和“滩”字的 “漢”字,最早使用“汉” 字的地名可能是“汉水 ”,“汉水”在之前据说是叫 “沔水”,在“汉水” 之后慢慢又有了“汉中 ”及 “汉阴”、 “汉川”等地名,然后才到刘邦延续了四百来年的汉朝,然后再到成为延续至今的汉族族称虽然,将“沔水”改称为“汉水”的事情已经很难说清,但卫星地图却明显在支持将“汉水” 理解为“难人的河流”,首先,“ 汉水”源头的第一乡就叫“ 大安乡”,而包括安阳、西安等,越是历史久远,“安” 越是通 “奄”,西迁的商族人很多就是 “奄人”;其次,仅在“汉水” 发源的南郑县的一个卫星地图搜索画面上,就有“草庵子” 、“大庵寺”、“ 大庵沟村”、“江西庵村” 、“方家庵村”、“五龙庵村” 、“盘龙庵村”、“ 金华庵”等带“庵” 的地名,“庵”在造字时是商族“奄国” 人的 “庙”,而且南郑县还有 “小汉山”;另外,在汉中市和安康市还有一些带“難” 字的地名,包括两个 “难爬沟”和一个“ 难马池 ”等,而如果跨到汉江南岸的四川巴中市,则还有“难地湾” 、“难长沟”、“ 罗子难”等,“难” 当然都是商族人的地名。

说到这里,“汉”的字源就算基本讲完了,不过,这时候或许有人要问,按以上所说,好像西北到处都是商族人,那现在7的陕西人是不是东方商族人的后裔,人们不明白,就像商族人进入山东和中原之后虽然创造了许多辉煌,但最终还是完全的离开一样,商族人在进入陕西、甘肃之后,也是在创造了许多辉煌之后,最终也几乎完全的离开了西北,只不过不管是成功的离开,还是败落的离开,其都是中华文明传播的一些最重要的环节,以下顺便继续“汉” 的话题商族到西北之后最成功的可能是其中的“秦人” ,“秦人”最初的落脚点在甘肃,所以可能不是“汉” 的直接祖源,但与 “汉”应该是非常的亲近,“秦” 原本就是在东方 “奄国”的地域获姓为“赢”,而商族后裔的潮汕人现在各乡村民俗里的“营老爷”,可能就是带着“赢老爷”到处显摆,“秦”在西北由落难状态发展到成为分封王,再由分封王发展到建立强大的秦国,然后再发展到由秦始皇统一全中国,不过,“秦” 在二世时败落,其后裔有些可能散落在了西北商族到西北之后促成后来大“汉” 的这一支,其实并没有保留“汉 ”的称谓,其主支可能在“难国”败落之后,南下并长时间停留在“ 汉中 ”,这其实是后来 “门阀士族”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且可能也是晋商的初始奠基者,这一支的最神奇之处可能就是与汉王刘邦的巧遇,刘邦被封为汉王真的非常神奇,卫星地图就能看清这个秘密,刘邦故乡的丰县和任职的沛县,与商族在东方的故都之一“庇 ”(山东鱼台县),在地理上一个是背靠8微山湖的半封闭三角地域,根本就是商族曾经的核心地域,如果大胆做一个推测,刘邦被封为汉王可能是如鱼得水,甚至可能根本就会说商族的“庇” 话,“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和“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这两句话中的“宁”,可能就是商代古语的“ 恁” 。

促成后来“大汉”的这一支的历程其实非常曲折,其在汉朝之后由于正好邻近西晋的晋公,结果应该是随着晋公到洛阳建立西晋,很多潮汕人族谱写明的河南南洋,可能就是因为这一段的停留,而到西晋衣冠南渡之后,这些人又往东去到南京的东晋,其显赫地位无可比拟,徽商和皖南民居可能就是由他们初始奠基,只是到东晋败落之后,这一支商族人才最终离开了中原的中心,广东的潮汕人和福建的闽南人可能是其后裔,潮汕人可能是“難” ,闽南人可能是 “能”,“难能可贵”的应该就是这两支人,东晋之后,北方中原有两样东西慢慢消失了,一样是北方的“门阀士族”,一样是商族在北方的整体存在大西迁的商族人还有最特别的一支,这一支将“汉” 带到了朝鲜,朝鲜的“汉江”和“汉城”就是“ 汉”,有人说“汉江” 是因汉朝打过去时划界而定名,但“汉城” 是在“汉江”以南,这个解释似乎并不十分可信,而且,朝鲜还有大同江,中国的大同市在“汉中”到朝鲜的半途,用卫星地图搜索,大同市极近的地方就有“难泥沟 ”(张家口市怀安县)、“难泥河”(内蒙兴和县),两9者相距大概只有小几十公里,有可能这就是商族人往朝鲜东迁时中途停留的痕迹,就朝鲜人日常生活细节来讲,其三大宝中的“泡菜 ”和 “大酱汤”,一个是腌菜,一个是卤酱,正好跟商族人一模一样,不可能是这个群体之外的人类。

四川的古蜀国可能也是在西北南下的商族分支,其理由一,四川本是蛮荒之地,古代时那里是商族人从西北南下之地,那时候建立国家形态,应该是商族人的专利,“蜀国” 非常强大,不仅能在四川跟强秦对抗,而且其王子蜀泮后来在南海边建立包括现在越南在内的“安阳国” ,长时间与南下的 50 万秦军对抗,这不可能是蛮族之所为;其理由二,古蜀国最重要的人物是“望帝 ”,何以为 “望”?中国历史最早的 “望”就是姜太公望,虽然姜太公辅佐周朝灭商,但其原本就是商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