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000字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66987084 上传时间:2021-0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0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0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0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000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000字篇一: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最初对辛弃疾的认识是在小学时,读到了他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时对他的印象仅仅是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个词人罢了。第二次是在初中课本上读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才去了解了他生平的一点皮毛。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读者题目,就让人产生一片联想:一位壮志未酬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怀着复杂的心情。 看了这篇文章,首先会被辛弃疾的精神所感动,其次就会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取得大成就的却是他的词,这在历史上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强烈的

2、爱国之心,让他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更让他写出了千古绝唱,深深的让我们折服。正如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能与之媲美,还有哪个词人能写出这金戈铁马的战场场景,谁还能像他那样,有如此深的感触? 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而现实却将这一切无情的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失去了钢刀利剑,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软笔。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一遍一遍的呼喊,一声比一声悲壮,为国为民的心,从来没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那又怎样呢?软弱无能的南宋政府永远不会是辛弃疾那钢刀利剑的盾牌,它也永远不可能打压到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所以在他的诗词当中

3、,纵有悲叹、遗憾、自嘲,大家记住的,最多的还是他沙场点兵的场景,和他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 其实,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实属正常,从辛弃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种崇高的信仰:对自身责任的担当精神。正是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支撑他勤学苦练保持节操的源泉。现代人如果能从这点上体味自身真正人生价值的取向,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终身,哪怕是失败,也失败的荡气回肠,也不会后悔自己毕生的追求,因为信仰的力量足以让他从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这就是辛弃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经常思索,辛弃疾一生坚持理想,坚持信念,面对重重阻力,经历各种失败和失意的打击,仍然能够独自坚守着心中那片绿苗,等

4、待着春日阳光的滋润,到头来等到的却是无尽的苦雨。这样值得吗?这样值得吗?现在我会回答:值得,值得!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现在一无所有,即使是无比失落,即使是被别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梦,我坚信也一定会成功。 看了把栏杆拍遍,让我仿佛重回了那战乱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弃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栏杆拍遍。 篇二: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大有耳目一新,醍醐灌顶的感觉。抛开花草闲情,小性情和琐碎事,丢弃无病呻吟的惆怅和故作深情的朦胧,原来以大

5、人物,大事件,大道理入题,散文可以写得如此酣畅淋漓,回肠荡气;政治类的题材原来也可以摆脱干干巴巴的说教,与文学性融洽的那么水乳交融,天衣无缝,且有留给人棉长隽永的意味。 看多了花花草草,风花雪月的文字;读多了琐碎细小,无病呻吟的散文,心中常常会产生一种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无奈的绵软以及腻味的厌倦。也不是说这类文章的文笔不佳,或者说文章的作者缺乏才气,实在是这类散文在提供给人们阅读的同时,能提升读者“精 ,气,神”的主旨太少 。 只有被感情浸透了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才能打动人。读着梁衡的文字,被那一段段意味深长,震耳发聩的历史叙述的感染,被那一个个彪炳的史册,栩栩如生的风云人物感动,那是一种过目

6、不忘的深刻。无论是金戈铁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痛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还是”振臂一呼,跃向黑暗“,舍弃生命,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革命先驱瞿秋白;也无论是1700多年前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哲人诸葛亮;还是那胸襟博大,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几次落难,几经沉浮,大智大勇,矢志不移,带领共和国走上了新的长征的伟人邓小平梁衡笔下流淌出的是篇篇精品,字字珠玑。掩卷之余,再三咀嚼,回味弥远。这些精美的文字除带给我阅读上的艺术审美愉悦之外,更多的是责任的深深思念。 回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面对民族历史的突变,面对国家兴衰,面对人民遭难,多少国之栋梁义不容辞

7、的肩担起道义,舍身救社稷。 沙场英雄,爱国将领辛弃疾,当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之时,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笔走龙蛇,泪洒宣纸,“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登危楼,望长安他一生都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卧马横刀,驰骋沙场用血和泪报华夏的机会!稼轩将责任抗上肩,可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往何处使哪?在那个朝廷和苟安的时代,那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唯有随着滔滔江水,掩埋在历史长河的浪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这位中国最后一代“罪臣”,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功臣,铁骨铮铮,上书道光帝力主禁烟,并在南海并点燃了硝烟的熊熊烈火,然他的雄心壮志未酬却被朝廷发配

8、新疆大漠之中,可他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民族之责,紧系心头,以罪臣的身份在伊利带头捐银垦荒,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在那个忠臣见逐,弃而不用的时代,林则徐摆脱了权力高压和私利荣辱,直接对历史负责,历史因而记住了他的不朽。 秀而苍白的面容,年轻而柔弱的双肩,一个书生,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却以柔弱之躯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以珠玉之身出演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瞿秋白,这个已深深刻入史册的名字,在他生命的渡口,没有为成为文学泰斗而停泊,也没有为成为一名金石家或名医而靠岸。当他目睹了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毅然登上了那条载着光明和烈焰的小舟他短短三十六年的生命之舟也许最终没有靠岸,但他从容

9、斗敌,英勇就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却被历史永世铭记!“轻解罗裙,独上兰舟”,秋白扛起了肩上的责任,也扛起了历史的希冀。 读这些散文,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枝笔勾勒出来。很佩服先生跨越时空的想象力,或者说,先生是真的用心去感悟了一番,所谓“苦苦用情“,否则,又怎能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讲我们早已”认识“的古人化为身边的挚友,或是挚友。时间和时空的遥隔,就在用心感受的同时,化作笔尖与纸的亲密了。有人说,”好散文总是以心灵的形式存在“。握笔之人必定早于笔下之人有精神上的冲突,思维上的交汇,才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 在今天这个物质的有些异

10、化的时代,浮华与喧嚣,声色与娱乐的充斥,正逐渐使我们的心灵趋向枯竭,那就不妨于繁忙中暂时抽出身来,读一读梁衡先生的文字吧,或许,他们就是那一眼你苦苦寻觅的清泉,给予你无尽的润泽。 高二语文组:刘瑜 2015.01.20. 篇三: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11、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12、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

13、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

14、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

15、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

16、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