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与郑熙亭与平松守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695952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翊与郑熙亭与平松守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王翊与郑熙亭与平松守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王翊与郑熙亭与平松守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王翊与郑熙亭与平松守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王翊与郑熙亭与平松守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翊与郑熙亭与平松守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翊与郑熙亭与平松守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翊与 郑熙亭与平松守彦:“一村一品” 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王翊与与郑熙亭与平松守彦:“一村一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主题词:三农问题、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注:该文在沧州日报、中国经济网发表,已被中国河北经济网、沧州新闻网、慧聪网、海湾世界商务网、 中国地方经济网、中国一村一品网、中国三农报道、新农网等媒体网站转载。一村一品,是指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是使优势不明显的村加快培育出主导产业,使拥有主导产业的村将产业规模做得更大、产业链条拉得更长、发展得更具特色。“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

2、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改革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地树起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一品”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不是“拍脑门”硬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地大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譬如有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有的地方人文底蕴深厚。要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这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如果刻意追求“一村一品”,一村不能共存“几品”,几村也不能共存“一品”,则是对“一村一品”内涵的最大误读。其实我们现在提倡的“一村一品

3、”应该是一个形象说法,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所谓的“村”也应该是一个区域概念,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一个乡镇。“一村一品”强调的应该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也包括文化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海湾世界商务网编者按语)年月日至日,一年一度的“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在我国江苏溧阳隆重举行。由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当地政府和日本大分“一村一品”国际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这届研讨会,共有来自世界个国家和地区的余名政要、专家学者和工商人士出席。发源于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是一条一个村(县、乡)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

4、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经济发展之路,追根溯源,它最早还是首先由沧州传入我国。年、年 2010 年中央号文件、省七次党代会都曾把“一村一品”作为一项战略决议写入农村建设纲领。目前已经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把它作为一项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实施。农业部和一些省市县成立了一村一品办公室和指导中心。在改革开放年后的今天,回顾“一村一品”在沧州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这一发展思路对今天沧州不少特色产业的挖掘培育,有着不可取代的启蒙作用。尽管由于人事更迭,时间推移,有些记忆已变得渐次模糊,但透过这一曾在沧州“火爆一时”的经济现象,我们仍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当年沧州人思想解放的脉络,并给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5、和全民创业,带来更深层次的启迪。 作者题记在今天的沧州,县域特色经济异常活跃,并超越中心城市,成为沧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追溯这一特殊经济现象的成因,人们不难发现,这其实与沧州年就开始推行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着非常直接和密切的历史与思想渊源。“一村一品” 提供了一种产业发展思路和模式最早诞生于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和“一村一品”何以在中国最早沧州?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现供职于市发改委的王翊。黄骅羊二庄陈刘庄曾为一介村夫的王翊,从年起即通过收音机收听京、津广播电台的日语讲座,自学日语。年月的一天,他从日本华语广播中得到一个信息,日本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

6、(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十大国际友人” )有感于战后青壮农民蜂拥入城,乡村经济日渐衰颓的现状,成功地推行“一村一品”运动一心想为家乡发展出力的王翊就大着胆子给这位知事写去一封信。5 月,他接到平松先生的回信和赠书。月,王翊自费参加了由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邀请平松守彦来华所作的“一村一品与技术密集城”报告会,并当面与平松知事请教。王翊在有关人士协助下翻译了这本书,并向当地政府领导提出了发展“一村一品”、振兴农村经济的建议。所幸这一建议受到时任团地委副书记单玉基的首肯,他开阔敏锐的思维,感到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战略思想,又引发了他的“一村一宝”理念,立刻推荐给了行署专员郑熙亭,得到高度重视和

7、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以沧行署发出沧署198414 号文, 在全区关于开展“一村一宝” 、 “一村一品” 、 “一人一条建议”活动的通知 ,并号召全区向王翊学习。时任专员郑熙亭同志还亲自在沧州日报、河北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活动在各县全面展开,并成立了“三个一活动办公室” 。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仅 1984年到 1985 年挖“一宝”1800 个,开发“一品”900 多个,征集好建议 2000 多条。开展一村一宝、一村 一品、一厂一品、一人一技一计活动,它是一个地域、一个县、市乃至全国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一个县乡村的具体实施措施,既有宏观战略意义又有微观意义。从 1984 年沧州地区开展“一

8、村一宝” 、 “一村一品” 、 “一人一计”活动以来,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这也是在全国最早。目前全国有许多地方政府组织倡导开展了类似的活动,达数十万乡村,已成为振兴地方农村经济的重要活动形式。现已离休在家的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熙亭,至今对当年的这段经历记忆犹新。凭借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当年任行署主要领导的他对单一经营给“三农”带来的害处可谓体会颇深。“除了开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一齐抓之外,如何搞好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商品经济?那时感觉自己只是一个门外汉!一村一品明确叫响了商品生产,是对农民开展商品生产的大发动,王翊的建议使我豁然开朗。”凭着对现代化事业追求的执着,求贤若渴的郑熙亭开始大胆破格提

9、拔任用干部。一是具有高管水平、善于了解市场、打开市场、使沧县化工二厂起死回生的厂长提拔为沧州地区经委主任(后为秦皇岛市副市长);二是向省委考察组推荐了偷偷支持百姓搞皮毛交易的肃宁县尚村公社书记,使之很快提拔为沧州地委常委。也就是这时,正苦于寻找商品经济发展突破口的郑熙亭,十分敏锐地捕捉到“一村一品”这个工作抓手,并亲自部署调度,正式发出了沧署()号文,关于在全区开展“一村一宝”、“一村一品”、“一人一条建议”活动的通知。“各县还专门为此成立了三个一活动办公室,从发展种植、养殖业开始,当时叫做两白四宝(两白是指小麦、棉花,四宝是指小枣、鸭梨、水貂、对虾),重点是对这些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据王

10、翊的统计资料,“仅年到年就挖掘一宝个,开发一品多个,征集好建议多条。”作为当年“一村一品”活动的参与和见证者,时任行署秘书科长的市政协原副主席武金琢,系统地分析了“一村一品”之所以在沧州顺利推开的时代背景。据他回忆,当时沧州提倡“一村一品”的出发点是靠优势资源和特色增强竞争力,主要是从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开始的。因为这在当时可说是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是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市场需要的特色产品种植;再就是非公企业刚刚兴起,商品经济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渠道,由于不受所有制限制,有力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当时由于是瞄准市场需求,“一村一品”表现出极

11、强的生命力,并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增强产品知名度。他提到当时河间的电线电缆、石棉保温材料、汽车配件,肃宁尚村的皮毛市场、南皮的五金、青县的蔬菜、中捷的对虾养殖,“星星点点”那时就都有了,而且有些得以保存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骨干特色产业,有些像弹簧、橡胶等则在火爆一时后,慢慢在市场竞争中销声匿迹。然而,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正是从那时起,人们的头脑中开始产生了特色经济这根弦。当时河间推广万亩夏播棉,收完小麦种棉花,叫做“一季麦子一季棉,又有白面又有钱”。现在已成长为国家龙头企业的河间国欣农研会就是受“一村一品”启发,先后尝试过小枣、蔬菜、果树等多种种植,后来经过多年的尝试摸索才成为一个专业的棉花

12、合作经营组织。按照武金琢的说法,任何有关发展的战略思维都会有一个连续性。可以说,就是因为当年大家脑子里绷上了“一村一品”,搞特色、搞优势这根弦,才有了后来沧州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像后来的养牛、养羊、种苜蓿等,包括白洋淀的坑塘承包等尝试,大体都是来源于这一发展思路。“看看我到底适合干什么?”成为当时各县市谋求发展的一条普遍思路。上世纪年代初期,时任盐山县县委书记的武金琢,就曾利用一冬一春在盐山发展万亩枣林工程,后来在盐山抓县域经济搞的种养、弯头、毛袜、体育器材等几大产业,也是受这一思路的启发和影响。像当年盐山县的毛袜产业,至今出口俄罗斯;弯头管件产业发展到现在的装备制造,已成为“中国管道装备

13、制造基地”。武金琢谈到,一直到年,自己关于发展沧州农业特色产业、不能停留于一般号召的建议,被当时的市委书记吴振华采纳,并以“给各县市领导的一封信”的形式在全市传达,其实也是沿袭了这一发展思路。在武金琢看来,当年由于信息闭塞,百姓“守着嘛印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渐渐形成的规模和市场优势,也为后来的一些特色产业向城市工业园区集中埋下了“伏笔”。对此,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爱民也认为,当年所谓“一村一宝”、“一村一品”,其实只是对发展商品经济的一种提法,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放手发展商品生产,体现村村、处处有特色而已,并非只限一种,想法是多多益善。说到底,搞“一村一品”不过是找到了一个发展商品经

14、济的载体,而不是一个狭隘的、确指的概念。受这一思路启发,后来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在自然考虑自己的支柱产业。在他看来,其实“历史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提出超越自己阶段的任务”。沧州的区域特色经济归根到底是得益于当年历任书记、专员、市长等主要领导对“一村一品”发展思维的传承。他回忆,当年渐次兴起的地方特色产业,一直留在村上的,大部分已经消亡,有的却在城市工业园区得以重生。像上世纪年代,青县木门店后董景村就曾发展过饲料厂、淀粉厂、兽药厂。全县一度达到过多座砖瓦窑,几分钱一块的砖,产值达到过上亿元,每年生产的砖能绕地球一周。直至后来到上世纪年代,“青青牌”蔬菜成为沧州首个注册的农产品品牌,其生产标准还作为河北

15、省蔬菜基地验收标准推广。市政协主席匡洪治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献县有个“高大个儿”,曾因在北京卖贴有自己印章的纯真香油,受到国外媒体关注,有关于此的外电译稿后来刊登在参考消息上,而这与目前献县粮油占有京津市场相当份额都不无关系。“一村一品”升华为特色产业得益于思想解放梳理“一村一品”这一经济现象几十年中在沧州发展的思想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其对沧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取决于特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解放程度,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思想解放程度,直接决定发展环境的宽松与否。这里我们对肃宁尚村皮毛市场的变迁做一次追踪。尚村皮毛市场起源于明清,直到开展“一村一品”活动时,尚停留在最原始的鞣制毛皮阶段,一

16、些手工作坊把制作出的鞭头、鞭梢、车马挽具等摆在地摊儿上销售。由于不成规模,加上交通闭塞和一些职能部门设立的种种关卡,发展步履维艰。对这一宝贵的商品经济苗头,时任行署专员郑熙亭十分看重。这里我们先对当时的肃宁县情做一简介:这是位于沧州地区最西边的一个农业县,男耕女织、典型的冀中特色,也是“学大寨”先进县,在年曾被河北省委命名为“大寨县”。然而却是一个“高产穷县”。因为粮食过纲要(公斤)要交征购,而实际亩产只有公斤,造成严重缺粮。年复一年骑虎难下,元气大伤。直到上世纪年代初,县直干部还不能按时发全工资。试想,当年要在这样一个地方提倡改革开放,谈何容易?!在当地流传的当年郑专员“三进肃宁”的故事就颇耐人寻味。如果说一进肃宁是年秋季在肃宁县三级干部会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