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695144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9 页第五单元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三维设计】1知识与能力(1)识记:19 世纪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1987 年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2)理解: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3)运用:从衣食住社会风俗方面归纳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并形成阶段性特征的认识。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分析图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步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重难点】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的因素一知识梳理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表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建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补充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A.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 “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B.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封建统治较为薄弱。C.该地区成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2)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衣着:A.“洋布” “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的生活中: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西

3、装逐渐传入,服饰开始近代化。买办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穿西装者,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B.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中山装、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民国时期流行,它们的出现说明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的兼收并蓄能力。C.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西服、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同时盛行于大城市中。补充A.服饰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服饰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变化。人们衣着基本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治经济面貌。B.中山装: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上衣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C.中山装能长期流行,并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的原因:适应了政治需要;综合了中西服饰的优点,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近代中国服饰的特征是土洋并存,中西合璧。E. 中西服装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相互共存、相互交融过程。饮食:A.传统饮食 a 中餐:南方饮食:米饭、海鲜;北方饮食:面食、肉类;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鲁、苏、浙、闽、粤、湘、川、徽)。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B.变化:西餐: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的出现,第 2 页 共 19 页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一些西餐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西菜西点逐

5、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居住:A.特点:a 城市较显著,农村较迟缓 b 西化趋向明显,中西合璧成典型特征 c 居室建筑变化带动家具陈设变化 B.变化: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向中国传播,开始出现在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里弄是中西合璧的典型。风俗习惯: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和婚丧礼俗A.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B.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C.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

6、仪和称呼由等级森严的规定演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历法和节日也发生巨大变化。补充如何理解剪辫子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形成的畸形的审美标准,因此剪辫子、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就是进步的历史现象。(3)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农村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补充农村各种习俗变化很小的原因:A.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B.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2新中国

7、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0 世纪 50-70 年代 A.社会习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B.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1987 年,中国人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工程,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补充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

8、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风俗习惯:实行双休日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二核心突破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原因、特点、趋势演变物质生活方面A.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B.服饰:断发易服 a 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b 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C.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 D.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社会风俗方面A.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B.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第 3 页

9、 共 19 页C.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 “先生” 、 “同志”取代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 “大人” 。说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革,即平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社会性质变化、欧风美雨潜移默化的影响) 政府政策的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潮的推动(重大事件影响) 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生产力发展、科技发展水平、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展)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传入 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有识之士推动)特点 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

10、、城市、市民变化快,近代习俗变化小于同期政治经济制度变化,居住、饮食变化小于服饰变化) 变迁过程存在新旧冲突和东西文化碰撞,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受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特征(4)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并逐步走向世界;从封建落后走向近代化2概述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分析其原因。演变物质生活:A.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B.改革开放以来:a“吃”:1987 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b“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c“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 年“安居工程”实施社会习

11、俗方面:A.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B.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C.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D.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原因政治局势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中共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政治运动和对外关系的影响;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从吃、穿、住等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成就国家政策影响:婚姻法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统购统销等科技进

12、步3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新中国成立初期 改革开放后食 简单 丰富 “菜篮子工程”衣 朴素 五彩缤纷,款式色彩多样住 拥挤 追求舒适:1995“安居工程”习俗 节约风尚兴盛 休闲娱乐多样原因 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建国后不同时期服饰变化特征及原因(1)建国后至 1978 年前,服饰特征为与革命有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受意识形态支配 A.50年代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青睐。原因:实行一边倒政策、中苏结盟、照搬苏联模式 B.文革时期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流行。原因:受政第 4 页 共 1

13、9 页治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封闭保守僵化的意识形态;国际局势趋于紧张,军人是最革命的,是保卫社会主义的支柱。(2)改革开放后,服饰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开放,与世界服饰交流促进5影响近现代服饰变化的原因:物质生活水平、社会政治氛围、思想开放程度、西方文化传入。6古代、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化(1)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婚礼形式:形式繁琐到新式婚礼,由繁到简,由单一到不拘一格。 (2)近代婚姻自主和礼仪删繁就简,形式简约文明,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原因是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

14、政治文化运动影响。近代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仍以旧式婚俗为主。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因为他们接触外界新事物较早,且知识分子易接受新事物。 (3)现代: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7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差异大的原因(1)政治:中国主权虽遭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开始局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3)文化: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村相对封闭性的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 (4)交通:农村往往比较闭塞,人口流动性差,新信息、新事物传入较慢。8中

15、国近现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的不同变化及其原因近代: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只是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发生变化,而广大的农村几乎没有进入近代生活,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原因:受外国侵略的影响,西方列强最早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并且东南地区受西方思想,特别是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大,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经济比较落后等。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日益改善,但到改革开放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后,在 20 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特别

16、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原因有:生产力低下、人口多、极“左”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有: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的结果;广大人民的积极劳动;当然也与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9近代服饰风格和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但不缠足运动起步早,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10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影响(1)一般规律中国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