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吴川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691210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吴川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广东省吴川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广东省吴川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广东省吴川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广东省吴川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吴川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吴川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川一中 2011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文科)本试卷分选择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共 6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 D.英法德2、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缺乏经验 B.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建立工农联盟C.没有及时进行追歼残余的斗争 D.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是当时世界进步潮流3、关于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

2、实践B.它的建立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完全成熟C.它的胜利带来的启示是: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D.它的胜利,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4、1949 年美国发起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 ( )A.拉拢东欧国家 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 C.军事上遏制苏联 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5、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C.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D.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6、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 ( )对付苏联威胁 压制殖民地

3、独立运动 抵消美国优势 准备武装解放东欧A. B. C. D. 7、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印证历史上的文字记载。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北省云梦县秦汉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这发现可以证实下列那一史料的正确性?( )A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B 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 诗经: “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8、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马克思选集第一卷第 693 页)

4、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C.小农经济是专制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9、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 B. C. D.10、下列产品突出体现了“工官”制度的是( )A. 汉代的盐铁 B. 唐代曲辕犁 C.宋代指南针 D. 明代的丝绸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

5、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 )A.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 B.“胡风” 、 “胡俗”在城市流行C.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 D.政府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市场12、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13、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C.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D.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14、下列语句出自不

6、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本15、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对中国时局的看法是:“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 “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 。这里的“奇局” 、 “大变局”应

7、指( )A.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B.洋务运动的开展C.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16、1864 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弱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1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近代”的含义是( )A.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受外商企业的刺激C.由私人投资兴办 D.引进了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机器18、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

8、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19、李福明办有一个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 、 “哄闹官署”等罪名“刑部照例治罪” ,他的机器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 )A.清政府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评 B.外国资本主义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0、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

9、计。 ”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C.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D.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21、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延缓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进程C.推动了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中国社会阶级力量的构成22、决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因素是 ( ) A.民族资产阶级由封建地主、商人转化B.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之中C.在中外反动势力压迫下发展D.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3、下图是我国一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曲线图,

10、下列关于这种经济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1840 1850 1866 1895 1914 1925 1935 1949 1960 (年代)资本总额A.它是一种进步的经济 B.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C.它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D.它一度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2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C.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5、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

11、 D.中国人民同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26、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27、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

12、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2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沿海地区B.华北地区C.农村D.城市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的是(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C.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海南省,将其划为经济特区30、20 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海南 D.上海浦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题,第 31 题 20 分,第 32 题 20 分,共 40 分)31、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发展,有人说,如果你不了解三农问题,你就不能理解中国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13、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1)材料一台湾高山族耕田图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什么?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3 分)(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分)形成了什么

14、样的经济政策?(分)该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分)(3)材料三中的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3 分)结合所学概要说明各政策实施的影响。 (8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茶叶在 19 世纪 30 年代每年出口 5000 万磅,1841 年增至 7000 万磅,1851 年达 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 包,1847 年增至 22000 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材料二: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 19 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 年前后他举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 20 年代初他的企业衰落了。在新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