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色系颜色的搭配

上传人:oq****t 文档编号:1666504 上传时间:2017-07-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种色系颜色的搭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各种色系颜色的搭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各种色系颜色的搭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各种色系颜色的搭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各种色系颜色的搭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色系颜色的搭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种色系颜色的搭配1.由于原色的纯度最高,最醒目,因此在配色中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即使在配色中所占的面积不多也常常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原色与原色相配是“强强联手 ”,强力而鲜明的感觉自不待言,但也因过分刺激而缩小了应用的范围仅适用于特定的场合。原色及其补色的相配是“相得益彩 ”,因为互为补色会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平衡,并互为促进,使它们朝着各自的特征方向进一步加强,而达到非常强烈的视觉效应。要使原色在配色中安静下来,选用略浅色可以起到调节作用。2. 淡粉色的配色各色相的低浓度形成的淡粉色,色彩感往往不强,只有达到一定面积时才具有色彩效果。当淡粉色作为主色,选择其他辅助颜色进行搭配时所起的作用是不

2、尽相同的。浅淡色和浅淡色相配时,明快的基调不变,变化的只是冷暖色调。浅淡色和暗浅色的相配时,是在在柔和,平静气氛中的明暗对比。浅淡色和浓烈色相配时,对比强烈,浓烈色被浅色衬托得更富有感染力。3. 暗浅色的配色暗浅色的个性不强却是一种亲和力很强的颜色,它是色彩群体中最随和的朋友,和谁都很好相处。暗浅色之间的相配全显得过于平淡而又寂寞,但是那种褪色般的陈旧感有时也会产生一种古典美。暗浅色最好的朋友是白色,暗浅色只有在白色中才显露出了自己仅有的妩媚-那种文静的优雅的色彩感。暗浅色和浓烈色是绿叶和红花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暗浅色从不喧宾夺主,却是永远不可或缺的陪客。3. 明亮色的配色明亮色的配色一般都可

3、以达到清新亮丽,轻松愉快的效果。但是用不同的明亮色相配时,有时会有“抢”的感觉,而且容易显得不和谐。明亮色和浅粉色相配给人以青春和活泼的感觉,也是夏季服饰的典型搭配。明亮色和鲜艳色的配色是大胆而令人兴奋的,它那童话世界般的效果是少年儿童的专爱。明亮色和黑灰色,特别是各种色相的深暗色相配,使之亮色更亮,暗色生辉,效果最好。4. 鲜艳色的配色鲜艳色具有最强的视觉冲击力,各种鲜艳色为主色调时装饰感均十分显著。但是,鲜艳色有时候也过于张扬,过于刺目,如果在配色时用其他色彩来作一点调整是极为有效的方法。鲜艳色和同色相的浅色相配虽然较醒目,但“重量” 已经减轻,并不再给视觉以连续的强刺激而显得更悦目舒畅。

4、鲜艳色和深重色相配,可以使鲜艳色被衬托得更加鲜丽。这时深重色将自己沉稳,含蓄的特点传染给了鲜艳色,使这样的搭配多了一分成熟。5. 浓烈色的配色浓烈色像西餐中的一盘红焖牛肉,配上黄色的土豆和橙色的胡萝卜;也像一杯法国干邑红葡萄酒,应配晶莹剔透的车料玻璃的高脚酒杯总之浓烈色的配色应可能展现其热烈而又浪漫的特点。浓烈色与鲜艳色过于接近,和明亮色搭配拉开了浓度差距,反而具有卓越的表现力。浓烈色与深重色虽然只是一步之遥,在艺术图案中进行搭配(如纺织品中的花呢料或编织衫等),会有十分典雅,美观的效果。6. 深重色的配色深重色在配色时,色相的因素已并不重要,效果大多在明度化中产生。最常见的搭配是深重色和明亮

5、色,这两种色调反差大,色彩感强烈。就像室内装饰中那些大花绿色大理石窗台,中国红的大理石窗台,中国红的大理石厨房料理台等深重色的石料在明亮色的室内环境中所显示出的格调。深重色与暗浅色的搭配是浊色系列中的明度对比,色彩感虽然并不丰富,但有深秋的成熟感和初冬的冷静感,是适宜男士的色彩。当然配的不好也会产生忧郁,晦涩的情感。7. 黑灰色的配色在中国画中有“墨分五色”之说。确实,黑色与黑色也不尽相同,更何况含不同色相的灰色也是一个“大家族”因为黑灰色是极浓,极深的基调,所以在配色时大多作为陪衬的底色,勾勒的线条或文字等用色。这时色相的因素只有在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方才显现出来,所以配色时可以大胆地利用黑或

6、灰色作为点缀。当选黑灰色作为基色时不仅可以获得文雅的格调,还能有效地衬托其他图和文。黑灰色用得巧妙,就在于明暗对比中增加视觉冲击力。色彩的视觉心理感受一、色彩的温暖与寒冷感温度感即色彩的冷暖感觉,通常称之为色性。色性的产生主要在于人的心理因素,在于人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长期接触和认识,积累了生活的经验,由色彩产生了一定的联想。由于人的心理因素和人的联想思维,当人看到红色时,必然与火、太阳等高热度的事物产生联系,而形成心理上的温暖感;当人们看到蓝色时,便会与水、冰等产生关联,从而产生出寒冷的心理反应,这种对色彩的心理上的冷暖反应,就是色彩的温暖与寒冷感。2、色彩的调子主要按冷暖区分为两大类,一般来

7、说, 在光谱中近于红端色的颜色为暖色。如:红、橙等。接近紫端区的颜色则为冷色如:蓝、紫等。绿是冷暖的中性色色彩的温度感与明度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明度高的为暖色,明度低的为冷色。但在具体色彩环境中,各色的冷暖感觉并非是绝对的。如黄色与蓝色互比,黄是暖色;而与红、橙互比,黄又偏冷了二、色彩的胀缩感1、色彩的胀缩感是一种错觉,明度的不同是形成色彩胀缩感的主要因素。明度强的色彩具有膨胀感;同一色相在明度增强时显得膨胀。运用色彩的胀缩感,典型的实例:法国的三色国旗设计,其红、白、蓝三色的宽度之比为:白 30、红 33、蓝 37、三色虽不等分,但在视觉上却造成了感觉上的等分。2、色彩的冷暖与胀缩感也有

8、一定的联系。暖色具有膨胀感,冷色具有收缩感。三、色彩的距离感明度方面:明度高的色彩,易产生近感;明度低的,易产生远感。六种标准色的距离感按由近而远的顺序排列是:黄、橙、红、绿、蓝、紫。 纯度:色彩的距离感与纯度也有关系。纯度高的为近色,纯度低的为远色。冷暖:暖色较有前进感,冷色较有后退感。色彩的面积大小:一般说来,大面积的颜色具有前进感,小面积的颜色具有后退感。四、色彩的轻重感当把等大而重量相等的 3 个物体,其中一个涂灰色,一个涂黑色,一个保留白色,这时给人的感觉一定是涂黑色的显得最重,灰色的次之,白色的最轻。色彩的轻重感觉,是物体色与视觉经验而形成的重量感作用于人心理的结果。决定色彩轻感觉

9、的主要因素是明度,即明度高的色彩感觉轻,明度低的色彩感觉重。其次是纯度,在同明度、同色相条件下,纯度高的感觉轻,纯度低的感觉重。人们为了使压路机 更具沉重感,铸铁碾滚外观仍保持了黑的本色。以淡绿色代替黑色作为包装箱的装饰色,可使装卸工人感到轻松些,工效也会有所提高。五、色彩的兴奋与冷静感有兴奋感的色彩,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兴奋,引起注意。色彩的兴奋沉静感与色相、明度、纯度都有关,其中以色相的影响为最大。色相方面:红、橙、黄等暖色,是最令人兴奋的积极的色彩,而蓝、蓝紫、蓝绿等给人的感觉沉静而消极。明度方面:同纯度的不同明度,一般为明度高的色彩比明度低的色彩刺激性大。低纯度、低明度的色彩是属于沉静的

10、而无彩色中低明度(黑色) 一带则最为消极。在纯度方面,纯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纯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色彩的象征由于人们对色彩所具有的思想和情感,并运用色彩标志某种事物、行动、理想、意志和信念,就形成了色彩的象征意义。红色:最引人注目的色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常用来象征热情、喜庆、幸福。同时红色具有激动和忠诚的情感,能使人联想到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壮举,人们就用红色象征革命、勇敢、光荣和胜利。又因红色能使人联想到流血,具有恐怖的情感,同时也具有死亡的象征意义。另外红色也常用来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标示用色,人们在一些场合或物品上,看到红色标示时,常不必仔细看内容,及能了解警告危险之意

11、,在工业安全用色中,红色即是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的指定色。黄色: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有象征着财富和权利,它是骄傲的色彩。在工业用色上,黄色常用来警告危险或提醒注意,如交通标志上的黄灯,工程用的大型机器,学生用雨衣,雨鞋等,都使用黄色。蓝色是天空的色彩,象征和平、安静、纯洁、理智。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它是最冷的色彩。在西方,蓝色象征着贵族,身份高贵。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商业设计中,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大多选用蓝色当标准色,企业色,如电脑,汽车,影印机,摄影器材等等,另外蓝色也代表忧郁,这是受了西方文

12、化的影响。绿色:象征原野、 新鲜、平静、安逸、和平、柔和、青春、安全、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交通信号均以绿灯表示安全,可以通过。黑色:黑色属于无彩色,明度最低。因此给人留下了神秘、黑暗、死亡、恐怖、庄严的意象。而事实上,黑色能直接表现出一种坚毅、力量和勇敢精神,生活用品和服饰设计大多利用黑色来塑造高贵的形象。黑色还具有高贵,稳重,科技的意象,许多科技产品的用色如电视,摄影机,音响,仪器的色彩,大多采用黑色。白色:明亮、纯洁的意象。象征纯洁、朴素、高雅、卫生等。白色被大量应用在医疗卫生系列中。白色具有高级,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纯白色会带给别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色彩。在生活与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