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三历史 3年高考2年模拟 专题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32386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三历史 3年高考2年模拟 专题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年高三历史 3年高考2年模拟 专题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年高三历史 3年高考2年模拟 专题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年高三历史 3年高考2年模拟 专题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年高三历史 3年高考2年模拟 专题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高三历史 3年高考2年模拟 专题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高三历史 3年高考2年模拟 专题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高考题专题十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一、选择题1(2011年海南高考20题)“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答案 D2(2011年江苏高考17题)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答案 B3(2011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

2、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答案 D二、非选择题4(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9题)(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事年表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88年6月7月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3、,“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89年-1990年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

4、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 的。(8分)答案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5、(10分)(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8分)(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8分) 2010年高考题一、 选择题1.(10年重庆卷)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

6、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解析:B 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2.(10年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

7、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3.(10年江苏卷)(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

8、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答案要点:(11分)(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

9、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2.(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答案 D3.(广东历史)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 D4.(江苏历史)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

10、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 D第二部分 两年模拟题汇编2011届模拟题题组一一、选择题1(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2011届高三12月月考)漫画我不能相信我的眼睛中的文字是“共产主义的天堂”,图中走在送葬队伍前列的人物是 A普列汉诺夫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黑龙江庆安三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考试)列

11、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实质”内容的是( ) A废除食物配给制 B允许自由贸易 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D实行工资级别制答案 C3、(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赋税D.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答案 B4(江西省南昌市铁路一中2011届高三12月月考) 列宁说:

12、“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蹬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C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D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答案 C5(宁夏银川二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州委第一书记拉季奥诺夫提出本州在1959年一年内出售给国家的肉类数量增加二倍,深受赞赏。1959年底拉以

13、弄虚作假手段宣告“完成”指标,不久骗局被揭穿,自杀身亡。这表明( )A赫鲁晓夫根本性的变革造成了“浮夸风” B赫鲁晓夫的超越计划是不现实的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柜架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赶超计划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答案 B6(山东省宁阳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答案 C8(山东省宁阳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