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的中国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32382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的中国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的中国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的中国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的中国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的中国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的中国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的中国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的中国第三单元教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8941919)知识体系的概括归纳:民主共和 实业救国 民主科学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时代号角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主要涉及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基本史实。这一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不断深化的时期。帝国主义以“以华治华”的手段,以清政府和北洋军阀(中国政局的变化)为工具,继续并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趋于合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清朝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为此,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组织、思想理论和军事起义上进行了不断的准备和努力

2、,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终于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真正称得上具有完全意义的、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高潮。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成果,先后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独裁。这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但却最终革命功败垂成,北洋军阀继续着黑暗统治。这说明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民族资产阶级阶级的局限性,它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其民主共和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也是行不通的。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走到了尽头,革命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革命道路。实业救国是这一时期与民主共和并存的又一股社会思潮,

3、具有进步和爱国的意义。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也进一步壮大。但随着“一战”的结束,民族工业又开始萧条下去。这说明列强的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尽管如此,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转化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也是为了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资产阶级的激进派在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中发起了新文化运动。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一大批这个时代的新锐们以此为阵地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伟大精神,更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随着俄国十

4、月革命的胜利,1918年开始宣传社会主义的新思想。这不仅宣传和动员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也为中国革命的转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时代号角。民主共和为实业救国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实业救国为民主共和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共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新的新的民主科学的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产生了新文化运动。主干知识分析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8941912)知识概括归纳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1)国际背景: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瓜

5、分世界激烈争夺,两大军事集团逐渐形成。2)国内背景: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断深化。(1)帝国主义侵略的在政治操纵、经济掠夺等方面进一步深入使得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2)封建主义实行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使得阶级矛盾不断加剧;更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3)伴随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4)各地抗捐抗税斗争、农民阶级武装起义和收回利权斗争及保路运动等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3)历史教训:(1)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

6、的道路是行不通的。(2)义和团运动失败,再次说明单纯的农民战争无法挽救中国。因此,中国民主革命必须由新的阶级阶层领导,并通过新的途径和方法,展开新一轮的斗争运动才有可能成功。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没有在19世纪末而是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举起了革命与改良的旗帜,这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的反映,也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有了革命与改良两条道路。尽管二者手段不同、道路不同,但要求改变中国社会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目

7、的是一致的。在甲午战争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不是截然对立的。(1)为什么19世纪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成为主流呢?甲午战争后,中国又面临着瓜分狂潮,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资产阶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尚不能完全认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上层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对封建势力有依赖性,对清政府抱有幻想。资产阶级中下层发展不充分,故不能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中国的邻邦日本是以改良的方式走上强国道路的,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巨大。(2)20世纪初成为主流的原因: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使社会主流由爱国转为反清,两大社会主要矛盾趋于汇流,突出表现为中国

8、人民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其反动本质,进步人士开始抛弃对清政府的幻想。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产阶级中下层力量加强。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得到快速发展。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大批知识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清末“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它的失败,说明清政府的统治末日来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大得人心。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怎样在主观方面一步步准备成熟的? 1)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中国同盟会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成立时间名称主要成员领导人 1894年兴中

9、会华侨和会党孙中山1904年华兴会留学生和学界黄兴,宋教仁1904年光复会留学生和学界蔡元培 1905年中国同盟会上述团体的部分成员1906年日知会学界和新军刘静庵2)军事上:资产阶级革命起义不断酝酿,武昌起义,促成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时间领导力量名称备注1895年孙中山兴中会联络会党广州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清政府彻底决裂的第一步。1906年12月刘道一部分同盟会员联合会党萍浏醴起义中国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1906年秋瑾、徐锡麟部分同盟会员浙皖起义1906年孙中山、黄兴部分同盟会员镇南关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同盟会精干力量广州黄花岗起义准备充分。规模最

10、大。影响最大,加速革命进程。3)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1)20世纪初,以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以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学说为思想武器,宣传武装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主张。(2)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阐发政治纲领时,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凝聚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这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3)资产阶级革命派又和保皇派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这使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11、了进一步的传播。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1条件:1)可能: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阶级力量的不断成长。(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5)个人努力:孙中山的积极筹划和联络。2)必然:实践基础:各地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斗争先后失败。2建立:1)时间:2)地点: 3)成员组成:在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组成。4)领导: 5)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6)机

12、关报:民报分析 创始人孙中山。依据:发起人和决策者。同盟会纲领的制定者。3性质和意义:1)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分析这是因为它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是其阶级基础;),有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组织体系(许多革命团体参加,具有全国规模),有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核心,有了具体明确的政治纲领和主张。 2)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分析这是因为由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既有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又有一致的革命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的新时期。(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凝聚和进一步传播。1凝聚: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 1)内容分析:政治纲领三民

13、主义内容进步性局限性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革命)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把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具有反对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意义依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主张,这必然会带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和根本,解决了革命派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革命关键问题。具有争取民主权利的进步意义并没有把整个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和推翻这必然会带来反对封建的不彻底。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做到“家给人足”。是三民主义的补

14、充和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是也反映了同情农民并与之合作的进步思想,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逐步改造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无法满足广大农民阶级得到土地的要求,因而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革命)进步性: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清贵族,强调了民族平等,反对种族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孤立了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将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因为这时清政府已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当时中国人民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推翻清政府也就

15、等于打击了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帝国主义,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建立独立富强的国家之意在内,有进步性和革命性。将民族主义和政治革命和民权政治结合起来。民族主义是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纲领中最有群众基础的的一条。局限性:民族主义仅仅停留在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族国家。仍保留着大汉族主义情绪,如指斥清朝(满洲人)统治者为“鞑虏”,把国内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问题和外国侵略相混淆,把满洲排挤到“中国之外”。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其代表人物清政府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进步性:共有两层含义: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即同盟会纲领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它不仅批判君主立宪政体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愿望,对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孙中山斗争目标的核心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