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9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31280 上传时间:2021-0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9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9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9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9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9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9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9 新人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解析:选B。民国期间,政府依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据此判断应选B项。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一品香”、“西洋风味”、“香槟酒

2、”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情景出现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3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解析:选D。本题以中国民间对“元旦”节日日期认识的变化为背景,考查了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首先我们应明确的是元旦是公历1月1日,民国时期传统上元旦和春节是一回事,但是建国后将二者分开,把中国传统的春节和公历的元旦都定为节日,体现了西方节日

3、的中国化。A、B、C三项中传统节日的“完整保留”和“彻底改变”及“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都有悖史实。4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解析:选D。图中所示的各种票证,是计划经济和国家经济不发达的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家财富的逐渐丰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票证逐渐退出了市场。因此,A、B、C三项均是票证退出市场的原因,而D项是各种票证存在的原因。 5.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

4、帽的输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 BC D解析:选B。同升和帽庄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仿制西式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同时说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受西方文明的冲击,、正确; 该图中并无宣传博士帽功能的内容。错误;帽子的变化看不出男尊女卑,错误。6(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选B。提取材料中关键词“男女同意,

5、婚约始定”,可知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B项符合题意。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卷)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解析:选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行鞠躬握手礼等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8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

6、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解析:选B。古代中国是个讲究等级身份的国家,封建礼仪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材料信息体现了这一点。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封建等级制度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材料中,司机坐在慈禧前面开车,在慈禧看来,这严重违背了君臣尊卑,是不可容忍的,这种思想阻碍了铁路在中国的发展,故本题选B。9.(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

7、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解析:选D。解题时注意“1878年”这一关键信息,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该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方文化传入的结果,所以A、B、C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10“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欢呼辛亥革命胜利剪辫子是革命与否的标志A BC D解析:选C。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

8、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可以反映出来;由剪辫子这一事件可体现出来;由“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可体现出来;而由材料不能体现,应排除有的选项。11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一大民俗。你认为报刊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关注国事、天下事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进步报刊起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 BC D解析:选B。报刊是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能够通达民情、传播知识,使人们通过阅报了解其他地区人们的状况,能够

9、密切不同地区人们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报刊具有新闻性和舆论导向的功能。文盲人数的增减程度是文化教育的结果,与报刊的产生发展无必然联系。12(2011年高考江苏单科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千:“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平等性广泛性继承性深刻性A BC D解析:选C。从费孝通先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次大会的代表各行业均有,体现了平等性、广泛性;

10、他们在“一起论问题”,体现了变革的深刻性,故正确;继承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符合题意。132008年3月14日,总部设在北京的BDA咨询公司公布一项研究报告称,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这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D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解析:选C。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但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没有取代其他信息传媒,而且出现了与其他媒介共同发展的趋势。由于各自的特色,各大传媒之间不能相互替代。14(2011年高考

11、广东文综卷)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A。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是“1913年”,当时宣统帝已经退位。而该知识分子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洋夷之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据此可排除B、D两项。材料内容中提供的人们拜年穿着的变化,说明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变化,故C项错误。综上分析,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15“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12、)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代天津的城市化进程。解答此题关键是审清题干材料,理解材料的主要含义。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津城市发展的趋势,先是围绕旧城,然后围绕河流,再次围绕铁道线扩展,最后随电车道而发展。这充分反映了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B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的内涵;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排除A、C、D项。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16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

13、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2: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3: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

14、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1、2,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2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10分)(3)据材料1、3,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第(1)问注意审题要突出婚姻态度的变化;第(2)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等关键信息;第(3)问从社会史观的视角考查,全面认识婚姻自由,要从多角度分析。答案:(1)变化:从遵

15、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自19世纪初报刊诞生以来,大众传播媒介经过100多年的演化,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材料2: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