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30857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2 (人教版必修2)从容说课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

2、生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加深对一些历史现象的理解。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

3、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教学难点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知道,赵本山和宋丹丹是我国著名的小品演员,他们合演的许多小品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由他们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把全国男女老少乐翻了天。下面,我选取其中一段,让大家欣赏一下。(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选段宋丹丹:俺俩搞对象那会儿吧,我就想送他一件毛衣,那会儿穷,没钱买;赶上呢我正好给生产队放羊,我就发现那羊脱毛,我就往下薅羊毛。晚上

4、回家呢,纺成毛线,白天一边织毛衣,一边放羊,一边再薅羊毛。结果眼瞅着织得差俩袖了,让生产队发现了,不但没收了毛衣,还开批斗会批斗我,那会儿不是有个罪名叫崔永元:挖社会主义墙角!宋丹丹:是,给我定的罪名就叫薅社会主义羊毛。崔永元:这罪过不轻啊!崔永元:我听出来了,这个定情物实际上就是没有送成,那结婚的时候就没有像样的彩礼,有没有?宋丹丹:说出来都不怕大伙笑话,他家穷的啥都没有!赵本山:别巴瞎,当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呢!崔永元:还有家用电器呀?!赵本山:手电筒么!崔永元:哎呀,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定情物,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彩礼,但是你看大叔大妈风风雨雨这么多年,过得挺好,我觉得就是这个一如既往的劲儿啊,就

5、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赵本山:嘿嘿,别向我们学习,俺俩感情出现过危机。崔永元:以前?赵本山:现在。崔永元:怎么回事儿?赵本山:改革开放富起来之后,我们俩盖起了二层小楼。这楼盖完了,屋多了,突然跟我提出来要分居,说搁一个屋准耽误她学外语,完事呢说感情这个东西是距离产生美。结果,我这一上楼,距离拉开了,美没了!天天吃饭啥的也不正经叫我了,打电话,还说外语:“Hello哇,饭已OK了,下来咪西吧!”师:好,小品就欣赏到这儿。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师: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一百年前,就会发现现在

6、社会生活相对于一百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推进新课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合作探究:师:同学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不知道有一种在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服装款式与孙中山有着密切联系。这一款式服装叫什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生:它就是中山装,听说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相当流行。师:不错,这就是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山装。它与西装、剪辫构成了20世纪初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潮流。当然这一潮流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中

7、国近代“断发易服”运动不断发展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中国近代“断发易服”潮流的来龙去脉。(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二: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老老少少争先恐后剪掉辫子,一日有20余万人,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

8、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三:孙中山创制并带头穿着的立领、四袋式上装,在辛亥革命后广为流行。这种庄重大方而又颇具中国气派的“中山装”在相当长时期内被认为是标准的中国男式礼服。师: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大家能否归纳出一百多年前“断发易服”潮流的一些特点?生1:材料一说明“断发易服”的发生,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同时“断发易服”从一开始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再者“断发易服”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生2:材料二表明,“断发易服”潮流发展到20世纪初已成为人们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决意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象征,此时的“断发易服”不但具有文明、进步意义,还具有政治革命的含义

9、。辛亥革命推动了这一文明生活方式的发展。生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不但西装成为当时中国的流行服饰,而且中山装也因其美观、大方而越来越流行。这与孙中山先生首倡是分不开的。师:(小结)正如大家分析的那样,近代中国“断发易服”的潮流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受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最早是一些通商城市的买办和留美幼童穿西装、剪辫子,这是“断发易服”的序幕,但这股新潮流受到当时旧势力的极大阻挠。到20世纪初,着西装、长袍和剪辫子的人越来越多。民主革命兴起后,“断发易服”更是成为人们参加民主革命、追求进步文明的象征。辛亥革命后,中山装迅速流行开来。至此,清朝国民穿宽大衣袍、脑后拖着长辫子的

10、旧形象,已被民国时期人们穿大方简洁的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的新形象所代替。生:老师,清朝人流行了两百多年的剃发留辫的旧习俗为什么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突然被人们抛弃了呢?而一向被中国人称为“夷”的外国人的服装西服,为什么也在那时被许多中国人接受?师:(方法提示)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们要明白无论是剪辫子还是穿西装,都属于生活方式范畴的内容,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顺着这个思路,大家想一想,19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探究路径参考:生1: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殖民者给中国的通商城市带来了建立在近代科技发展基础

11、上的生活方式。如在电影日出金粉世家中,我们就看到旧上海租界里有留声机、自鸣钟、霓虹灯、西式轿车、电报、西式餐厅、舞厅、银行和操各种语言的多种肤色的外国人,这对闭关锁国的清朝人僵化的生活方式影响 很大。生2: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工商业开始兴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兴起了,它包括电灯照明、火车运输、自来水供应和宽阔的马路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来旧的生活习惯。生3:随着社会上兴起了越来越多的新行业,一些追求文明和民主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人们抛弃原来的生活陋习,号召人们剪辫子、穿西装。他们成为新生活方式的首倡者。

12、后来,人们更是把“断发易服”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师:大家的分析再次表明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反映。当近代人们的衣着发生变化后,人们的饮食、居住是否也有变化呢?请大家根据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这一问题。(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本号不惜工本、置有外国机器,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精制各式面包、饼食,各样罐头、饼干,已蒙远近贵客光顾。今再改良,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不独适口,而且花样新奇。大公报上广告新式中秋月饼(1906年9月9日)材料二:在当时上海新建的建筑群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西方各种建筑流派与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的影子,有的简直是复本,实为世界建筑

13、史上罕见。这一时期,在上海城市建筑的风格上,英国式、希腊式、西班牙式、法国式、俄国式、美国芝加哥学派式、日本式等互相渗透,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建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客观上凸现了世界文明包括建筑文明的共识、互融的走势。 陈燮君在世界博览中凸现城市文明生1:根据材料一可知,西方人饮食中的面包、罐头和饼干等食品,在近代也输入到中国,这说明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也开始影响中国。生2:材料二表明,西方殖民者在上海这些通商城市建造大量西式住宅,使得上海出现许多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从一些反映上海风情的电视片中,我了解到这些建筑基本聚集在上海外滩。师: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同学们清晰地感受到近代中国

14、大城市中人们吃与住两个方面的新气象。但是我提醒大家注意,能够吃西餐、住花园别墅的只是一些买办、资本家、高官显贵和西方殖民者,而一般市民是没有经济条件去享受这些高消费的。至于广大的农村,则仍然生活在贫穷和落后之中。生:(一位女同学)老师,我知道我国古代有一个妇女缠足的陈规。既然在20世纪前后,有人呼吁男人剪辫子,不知是否有人号召广大妇女不要缠足?师:(微笑)看来,你的女权意识较强,我们下面就观看一个小品,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新风尚。(历史短剧表演)剧名:民国初年一对恋人的“悄悄话”。扮演者:一位男同学扮演穿中山装的男青年,一位女同学扮演穿学生裙的女青年。背景:1912年9月的某个夜晚,一对恋人在一

15、家咖啡馆边品尝着咖啡,一边谈论着他们未来的婚事。(多媒体播放短剧)男:亲爱的,你母亲在我们办婚事时会要多少聘礼呢?女:亲爱的,你不用担心。现在是民国,一切都变了,我父母亲也变得开明了。你想想,自从我们交往以来,我父母亲干涉过我们的关系吗?没有。他们也反对原来男女婚嫁要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俗。前天,我母亲还跟我说,我们俩的婚事要新事新办,不讲排场,要讲文明。男: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你没有缠脚,这就说明我未来的岳父母开明了。既然如此,举行婚礼那天,我也就不必向岳父母行跪拜之礼了,向他们三鞠躬就可以。对于那天来参加婚礼的嘉宾,凡是年轻的,我就与他握手;凡是年纪大的,我就对他鞠躬,以示欢迎。女:是啊,现在啊,握手、鞠躬成为最流行的礼节了。我们学校老师现在遇上校长,也是一边握手,一边称呼他为先生,以前都是称呼他为“大人”的。男:还有,就是婚事的日期,是定在国庆那天,还是元旦那天呢?女:这个,我要征求我父母的意见,看他们觉得哪一天方便就选哪一天。男:好,到那一天,我换上西装,你换上旗袍,我们一起到照相馆照一张结婚照。女:亲爱的,太好了,就按你说的办吧。师:从以上的短剧中,你觉得民国时期风俗习惯相对于后来有什么变化?生1:在民国时期,我国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