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30274 上传时间:2021-02-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明孝陵的兴建 1古人对开国皇帝明太祖的称赞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风教,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明史卷三太祖纪赞 【解读】明史是习称“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在史书分类中属于正史。明史从清初顺治年间就修起,一直修成于乾隆年间,前后三修其稿,历时近百年。最后修书“总裁”为张廷玉。明史体例严谨,叙事

2、清晰,观点也比较客观公正,每帝王本纪和名人列传都有“赞”,评价该传主的一生。上引为朱元璋明太祖本纪的赞评。赞评首先评价朱元璋推翻暴虐元朝统治,统一天下的功绩,指出贫穷“布衣”而登基的历代皇帝,除汉高祖刘邦而外,就数朱元璋了。然后又评论在明太祖治理天下之时,文武刑德并举,致使天下太平。尤其吏治的清明,后妃不得干政,宦官不许掌权,这是明朝中后期政治紊乱的重要原因,而明太祖却是严加管禁的。所以“武定祸乱”、“文致太平”,这是他的最大历史功劳。我们读了这一段正史,可以更好地了解明孝陵兴建的背景。明太祖的南京明孝陵,明成祖北京十三陵的长陵,都是在明朝兴旺时期修建的,有它的建筑特色:是一种开国皇帝的气魄和

3、风格。 【注释】这里的“资”,按王力先生古汉语词典可释为“资质、禀赋”,又可释为“声望”。是说朱元璋本性聪明过人,又有令人佩服的神武声望。豪杰景从。景为仰慕之意,是指当时天下豪杰都仰慕他,归从他。戡乱是平定叛乱的意思。此句意为朱元璋自公元1352年参加元末郭子兴领导的反元起义军起,直至公元1368年正月推翻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和平定各割据势力的战争,共约十五年光景。崛起布衣,指朱元璋出身贫寒,普通百姓。奄有包括,覆盖之意,奄奠海宇,是统一拥有奠定天下的意思。耆儒即有名望的大儒,王力古汉语词典释为“特指资深的老者”。昭揭经义,是指明揭示儒家经典的内容。此句的“正学”指儒学,“风教”即风俗教育。五府六

4、部指五军都督府,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为原设,五军都督府为朱元璋为控制中央军权而新置,为前、后、左、中、右五军。此句夸赞明太祖既有武功,又有文治,两者兼有。 2乾隆皇帝南巡谒明孝陵题诗 金陵莅止为巡方,展谒龙蟠羹桂。 保护遗规崇胜国,绍承家法礼前王。 开基洵是过唐宋,继业无能鉴夏商。 形胜不须矜壮丽,为天祐德慎周防。 转引自金陵十朝帝王州南京卷 【解读】这是清朝乾隆皇帝1751年(乾隆十六年)南巡江南时谒祭朱元璋的明孝陵所写的一首诗。此诗现存明孝陵御碑殿,殿中有清康熙帝所题“治隆唐宋”一碑,居于正中,乾隆后题两诗各居康熙碑东西两侧,后面还有两块卧碑,上引为其中一首。从此诗看,乾

5、隆对前朝开国君主有褒有贬,不像祖父康熙一味颂扬。他赞扬朱元璋开国之功的确可比唐宋,但明王朝后期的腐败混乱却和夏朝商朝的败亡相差无几。乾隆还微言大义,针对明孝陵的过于豪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应吸取其败亡教训。 【注释】莅音,意为临视,监临。第一句意为乾隆来到明孝陵所在的南京不仅为谒陵,更重要是巡视南方,了解民情。第二句叙述展谒龙蟠虎踞的金陵胜地明孝陵摆上了上供的酒食浆汤。第三句意为保护着前明王朝的陵墓和祭祀规格是为了尊崇过去曾经兴旺过的王朝,第四句讲继承家法还应当礼待前代帝王。第五句是评论明朝的开国可以称得上远过唐宋。“洵”照王力古汉语词典解释有二义,一为“远”,二为“均”,这里可以释为可与唐宋

6、相比。但第六句却批评明朝“继业无能”,没能以夏商为鉴防止衰败。第七句是对明孝陵的豪奢壮丽建筑略有微辞,所以得出表示壮观盛景不需要耀豪丽。最后一句感慨说为了报答上天的保佑还应该处处想得慎重周到一些。 3朱元璋和诸臣选定明孝陵址 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明太祖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 张岱陶庵梦忆 【解读】这是我国丧葬史上的一则有名典故,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几位亲密大臣一同定陵址的故事。张岱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曾参加多部明朝史书的编写。陶庵梦忆是他一部笔记体记录明朝史事的随记。上述故事有重要史料价值,告诉我们我国封建社会对丧葬

7、陵墓事宜十分重视,而且特别讲究风水,讲究陵墓的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色的和谐优美。因此朱元璋早在生前就和几位相知名臣共同去紫金山为他选陵址,数人一拍即合,即为后来明孝陵。 【注释】钟山即今南京紫金山。浮浮冉冉,指山上有彩云浮绕,冉冉上升,为吉祥之气,当时号称帝王之气。龙蜕,指龙蜕下的皮,也指神龙仙化后留下的躯壳,实即山中潜有神龙之体,由它发出紫红云彩。刘诚意即刘基,曾封为诚意伯,徐中山即徐达,封为中山王,汤东瓯即汤和,死后追封东瓯王。三人为朱元璋开国功臣。当时同时随从的还有常遇春等人。此段古文可与教科书所述生动的选陵址故事互相参照。 4马皇后的贤慧一生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太祖有记

8、,辄命后掌之,仓卒未尝忘初,后从帝军中,值岁大歉尝乏食,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居常糗修供,帝无所乏绝,而已不宿饱。及贵,帝比之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每对群臣述后贤。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疾亟,帝向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宫人思之,作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於斯万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明史后妃传一 【解读】教科书中有专门一段,叙述朱元璋陵墓称为孝陵,原因之一与其贤慧仁慈的马皇后谥为孝慈皇后有关。马皇后确实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

9、皇后之一,她是朱元璋的贤内助,明朝的兴盛发展,与她努力以恤民思想辅佐朱元璋有关。朱元璋谥封马氏为“孝慈皇后”,并将夫妇合葬陵墓命名为“孝陵”,都和马皇后一生的仁慈贤慧有关,她死后受到宫女们的深切怀念,并作怀德念慈之歌,并非溢美之辞。 【注释】箚音,箚记即札记,是一种随时记录。这里指朱元璋政治军事生活中的随时记录,都由马皇后掌管,仓卒间常常不会忘记该做的事。辄音,王力古汉语词典有一解释为“总是”的意思。这里讲明史上一段有名的故事:马皇后出身贫寒,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郭子兴的养女,因朱元璋受郭赏识而许配给他为妻,二人感情笃爱。后来郭子兴一度对朱不信任,年遇大饥,起义军中困饿,马氏常常在胸怀中藏着滚

10、热烙饼偷着给元璋吃,有时竟然把胸肉都烫焦了,这使朱元璋十分感动。音,储藏、储存之意。糗音,糒音,都为煮或烘熟的干粮之意。此句意思是马皇后生活中常储藏些干粮,供给朱元璋食用,而自己常常吃不饱。这是一段历史典故。讲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战争困境时,曾在今河北饶阳的芜蒌亭,又冷又饿之中,吃过开国功臣冯异给他送来的一碗热豆粥,又一次在河北滹沱河,大风雨中吃过一顿战友冯异和邓禹给他烧的麦饭,度过了极困难期。这使刘秀终生不忘,做皇帝后经常向臣下举此“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故事以示感激之情。这里朱元璋也向臣下举此史例,将马皇后的恩爱作历史类比。这里叙述马皇后生性节俭,平常穿的都是粗布经过洗濯的衣服,虽然破旧也不

11、忍心去旧换新。洪武十五年为公元1382年,寝疾为重病在床。慎终如始,为谨慎一生,始终如一的意思。疾亟,指病重加急。亟音,急的意思。此句中有临终前之意。此歌译成现代诗为:我们的皇后啊向来圣明仁慈,以她的德行影响家国,抚爱我们养育我们,遗下的道德品行令人难忘!德行难忘,可以达到万年不衰,就像地下涌出的泉水,又如悠悠遥远的苍天。 5明东陵、明显陵和凤阳明祖陵 太祖即位,追上四世帝号,皇祖考熙祖墓在凤阳府泗州城北,荐号曰祖陵。设祠祭署,置奉祀一员,陵户二百九十三。皇考仁祖,墓在凤阳府太平乡。荐陵曰英陵,后改称皇陵。设皇陵卫并祠祭署陵户三千三百四十二,直宿洒扫。四年建祖陵庙。唐宋同堂异室之制,前殿寝殿俱

12、十五楹,东西旁各二,为夹室 兴宗帝后陵寝。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薨建文帝即位,追谥为兴宗孝康皇帝,所荐陵号不传。 睿宗帝后陵寝。睿宗帝后陵寝在安陆州。世宗入立,追谥为睿宗献皇帝。葺陵庙,荐号曰显陵。 明史卷五八、五九礼志十二、十三 【解读】以上依明史记载先后次序摘录了明祖陵、东陵、显陵陵墓兴建情况。上述诸陵和明孝陵、明十三陵一样,为整个明朝皇陵建筑系统一部分,俱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明显陵还作为明清皇陵代表,在2000年和河北遵化清东陵、易县清西陵,得到世界遗产专家的充分重视。 【注释】朱元璋的四世祖先,各为高祖父朱百六,追尊为德祖,曾祖父朱四九,追尊为懿祖,祖父朱初一,追尊为熙

13、祖,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追尊为仁祖。皇祖考为皇帝祖父的尊称。陵户是看守陵墓的农户。皇考是朱元璋父亲的尊称。王力古汉语词典考单指去世的父亲。意为管日夜洒扫陵墓。兴宗,指朱元璋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先朱元璋故去,陪葬于明孝陵,金陵十朝帝王州一书称之为“东陵”。朱元璋死去,朱标子朱允继位,为建文帝。建文帝追尊其父为兴宗。建文帝,朱元璋之孙,死后继位称惠帝,年号建文,在位四年(13991402),为其四叔朱棣兵变推翻,后下落不明,称为历史疑案。睿宗,名朱,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无子,由嘉靖朱厚熜继位。嘉靖登基后,追尊其父为睿宗,并将其陵墓尊为皇陵,

14、称为显陵。安陆州,今湖北钟祥。葺音,修盖修补之意。荐,进献、推举的意思。 6明孝陵“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民谣 东流到西流,锁石锁坟头;东也流,西也流,就是搬不走;若要搬它走,除非山搬走。 碑如长剑青天依,十万骆驼拉不起。 摘自金陵七朝帝王州 【解读】这几句民谣是形容明孝陵方城中一块巨大石碑从开采石头到建成石碑的艰巨过程的。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为纪念父亲朱元璋的巨大功劳,在明孝陵立了一块高耸巨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用拳大的字共刻写了洋洋2 700多字的碑文,历述明太祖一生成就。石碑取材于南京外廓麒麟门外阳山,此山为石灰岩构成,石材十分难凿,为此累死和处死了数百民工,造成民间惨剧。

15、为纪念这些无辜死者,民间留下了上述民谣。 【注释】东流、西流,既指搬运巨石者皆为流亡囚徒,也指这些巨石东奔西走都选凿不动。据说监工者规定每人每天必须交凿石碎料三斗三升,交不上的当场处斩,因此囚工们被杀竟达四五百人。留下累累坟头,被命名为坟头村。山,指凿石取材的南京阳山。教科书上叙述,至今在阳山西麓山腰,尚残留当年囚工凿下的石材遗迹。有关记载说,此碑共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共高887米,碑身高67米。其重量在当时情况下开凿、运输、竖建都是巨大工程。长剑形容碑的高大。而在阳山西麓遗留至今的碑石更长达494米,宽115米,厚44米。这样的石材现尚留有三块,可以想见,运输如何不易,所以“十万骆驼拉不起”。 明孝陵的设计理念 7学界对我国古代陵寝制转折点的不同看法 南宋转折点观点 南宋诸帝死后,为了日后归葬中原,仅在绍兴营建临时性质的陵墓,虽有上下宫,但无石象生,且将棺椁藏于上宫献殿后部的龟头屋内,以石条封闭,称为“攒宫”。这种权宜方式,把北宋时分离的上下宫串联在同一轴线上。后来明、清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