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江苏省高三历史高考现代史部分考点分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30235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江苏省高三历史高考现代史部分考点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年江苏省高三历史高考现代史部分考点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年江苏省高三历史高考现代史部分考点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年江苏省高三历史高考现代史部分考点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年江苏省高三历史高考现代史部分考点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江苏省高三历史高考现代史部分考点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江苏省高三历史高考现代史部分考点分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考点分析(现代史部分)根据2009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对现代史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共分38个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四月提纲列宁认为,当前形势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

2、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3)影响: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三、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1921年喀琅施塔得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

3、: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4)作用:巩固工农联盟,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四、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2)主要表现: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经济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五、赫鲁晓夫改革的

4、主要内容(1)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六、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经济上1985年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2)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底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阿拉木图协议,标

5、志着苏联解体。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七、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3)影响: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造成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八

6、、罗斯福新政(1)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九、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二战后至70年代初表现:快速增长。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70年代表现:经济滞胀直接原因:石油危机80年代里根表现:复苏,低速持续增长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90年代克林顿表现:空前持续增长。原因:美国倡导介于自

7、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2)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50、60年代,繁荣原因:美国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干预经济;表现: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十、雅尔塔体制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十一、美国“冷战”政策(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

8、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3)措施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十二、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

9、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十三、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2)过程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3)影响:增强同美

10、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十四、迅速崛起的日本(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表现:1955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谋求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十五、不结盟运动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正式形成:19

11、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斗争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从成立之日起就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历史意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十六、东欧剧变(1)含义:东欧各国执政党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表现:波兰剧变:发生于1989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3)剧变原因历史根源: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12、;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外部原因: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政策的推行十七、苏联解体(1)原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2)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和俄共被停止活动,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俄罗斯等在1991年底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

13、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十八、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1)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发展(2)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和发展:美国: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欧共体: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渐提高。十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标志: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14、协定三个文件。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是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表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4)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

15、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十、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欧洲联盟欧盟建立的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1967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欧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