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8227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试卷说明:本卷共二大题,43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收答卷。第卷(选择题,共60分)1、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2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

2、结构 B.森严等级制度特征 C.尚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3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A等级制度森严 B宗法色彩浓厚 C文化生活丰富 D法律制度严苛4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郡县制的消亡 C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分封制的瓦解5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

3、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6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7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纠正察举制度的弊

4、端 D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8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9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10钱穆在

5、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11“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12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腐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 )A. 西汉:刺史制度B. 唐代:御史台C. 宋代:提点刑御司D. 元代:中书省13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

6、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1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15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7、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16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17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19在中国

8、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20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据下图左、右两图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划分“势力范围”B使战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C进行资本输出D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21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

9、力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22太平天国的诸多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主要潮流同步的是()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颁布资政新篇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2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A清军平定回部叛乱 B左宗棠收复新疆C清政府镇压起义军 D刘永福黑旗军在河内大败法军24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中国封建君主专

10、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25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6甲午战后,国际资本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 )A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B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27如果把“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主题的是( )A. 侵略与反抗 B. 近代化的探

11、索 C. 民族政权并立 D. 师夷长技28“(义和团)那种举动,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对于他们物质进步之抵抗,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民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在这里称赞义和团运动( )A反对欧美文化 B强烈的爱国精神 C抵制近代技术 D打败了侵华列强2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

12、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30如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 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C中国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31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32有学者说: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史实是( )A虎门

13、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33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孙中山的权力 B获得更多列强支持 C保障宪法更好实施 D维护革命胜利果实34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 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3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