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中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6723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高中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西省高中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西省高中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西省高中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西省高中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高中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高中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合作探究】(1)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提示:比较点: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有何特点?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课堂训练】1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B苏联社会主义

2、改革的开始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是:( )A改变了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 B重点在农业方面的措施C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3导致勃列日涅夫后期失败的直接因素是:( )A与美国展开疯狂军备竞赛 B政治上官僚腐化C民族矛盾突出 D农业长期停滞4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年份(年)197619801981198519861989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

3、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5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课后练习】1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这是由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体制都必须讲究稳定,不能更改A B C D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

4、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31964年到1982年期间,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4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

5、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5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项 目1918年1929年1930年

6、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0.021.06.015.718.5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0.1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14.933.687.499.1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

7、辑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指出材料四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