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5802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东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东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东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东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东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东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东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东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部分 选择题(76分)一、选择题:(共38题,每小题2分,计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西周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世代为官 B血缘维系 C贵族分封 D中央集权2“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扩大疆域 C团结功臣贵族 D巩固周王室统治3“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的出现体现了A宗法影响B皇权至上C宗教色彩D政治秩序4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

2、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A功臣 B王族 C有才能的人 D先代贵族5传说:“董永,西汉时出生在东台市西溪镇董家舍。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曹财主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如果他生在汉武帝以后的汉代,他有可能被推举做官,主要是因为当时 A选官注重道德品行B董永才能出众 C解决王国问题的需要D选官制度公平公正6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日: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

3、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建立保密制度B震慑谋反之徒C维护皇帝权威D削弱丞相权力7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官员的监察报告。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8唐代吴兢所撰贞观政要论封建记载:“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朝)封子弟,八百余年,秦(朝)罢诸侯,二世而灭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对这则史料评述正确的是A唐太宗认为实行分封制是西周统治长久的原因之一B唐太宗认为秦帝王暴政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C唐太宗对实行分封制持批评态度D唐太宗所论“封建”指的是郡县制度9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

4、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世袭社会”是指A分封制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度 D科举制度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选择其他官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B皇权受到较大挑战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D唐朝时官僚制度不成熟11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模式在近代之前是最“平民化”的,一方面它表现在至宋代基本上淘汰了世袭封建贵族阶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那些替皇权秩序服务的新兴精英阶层大都来自“草根”一族。“平民化”之所以出现

5、主要得益于哪一制度的推行A察举制 B世卿世禄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2北宋宋江起义,震动天下。皇帝派遣高俅带领军队前往镇压。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这一事务的是A三司使B参知政事C.枢密院D.门下省13“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14中国古代有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顾问和秘书,整体上其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程度,并不正式。属于这类官员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六部官员 C宋代参知政事 D明代内阁大臣15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

6、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16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17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18右图是一张清末上海会审公廨(根据上海道台和英美等领事的商订,在英美租界设立了会审公廨)审案情形的照片

7、,这一情形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主权遭到了侵犯A领土主权 B关税主权C贸易主权 D司法主权19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具有里程碑的重大历史事件。五口通商是其重要内容,下列城市不属于五口通商城市的是A广州B厦门C南京D上海20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独立自主C中国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1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屡次入侵北京,无恶不作。第二次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219世

8、纪末,中日双方在辽东半岛附近的黄海发生了一次大海战。下面关于此次黄海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斗争B. 战后中方丧失海战主动权C.北洋舰队全军覆没D. 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2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4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D强调中国局

9、部抗战的重大意义25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A日军攻陷上海 B日军实施细菌战C日军屠城南京 D日军占领台儿庄26民国二十六年8月至1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进行了一次大会战。打破其迅速的迷梦,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此次会战指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27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

10、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推动国共合作,争取抗战胜利C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28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五十年以来最大之国耻与余个人历年所受之逼迫与侮辱,至此自可湔雪净尽。”日记所反映的事件是A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C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D中国获得民族独立29 “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B找寻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C成为太平天国挽救危机的新方案 D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30徐中约中

11、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这场运动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D建立了民主政权31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近代社会转型趋势的是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321911年,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

12、焚。”莫里森报道的事件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B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34.“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A科学B自由C民主D爱国 35“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誓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题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对联中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哪次会议有关 A中共一大B

13、国民党一大 C中共二大 D八七会议 36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罢工斗争达100次以上,参加人数达30万人以上。促成这个高潮的直接原因是A俄国十月革命波及中国 B中共一大确定以领导工运为中心工作C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D五四运动的推动37下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A南昌起义的成功发动B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D国共组建革命统一战线38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打倒列强,除军阀”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