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高中历史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5617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邳州市高中历史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邳州市高中历史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邳州市高中历史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邳州市高中历史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邳州市高中历史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邳州市高中历史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邳州市高中历史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邳州市高中历史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1课 题新兴力量的崛起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重点难点欧洲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学习课时一课时课前预习导读自学预习指导1、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2、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2、从 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3、中国是第三世界中惟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4、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课堂探究导学归纳一、检查预习,讨论交流预习内容二、【点拨指导】或【师生互动】(一)欧洲人的欧洲(1)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原因A雅尔塔体制使欧洲处于美苏两极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发展,要求摆脱

3、美国控制,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激烈。 B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许多重要原料和市场过去都是从它们所属的殖民地获取,战后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这些渠道大大缩小或者被堵塞。这就使西欧各国认识到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C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经济联系也较密切;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2)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过程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总部在布鲁塞尔。1975年,共同立法机构“欧洲议会”

4、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80年代之后,欧共体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3)影响: 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增强了同美国抗衡的力量;改善和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史 料 链 接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等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所占比重则大大上升。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7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材料二 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

5、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选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读 史 感 悟(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二)迅速兴起的日本1、条件: 思考: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哪些?补充、归纳: (1)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 (2)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及援助; (3)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4)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 (6)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2、表现:

6、20世纪5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占世界第一位;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3、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由于西欧、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政治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史 料 链 接材料一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1707.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453亿美元。材料二 从20世纪7

7、0年代起,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开展“多边自主外交”,与中国恢复邦交,在阿以冲突中支持阿拉伯国家,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发言权,积极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世界当代史读 史 感 悟(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联系材料一,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三)东方巨龙的腾飞1、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的中国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受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走过照搬苏联模式的弯路,从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经过20余年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

8、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逐步增强,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战略平衡中,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论 从 史 出为什么中国改革成功了,而苏联、东欧的改革相继受挫呢?(1)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的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影响它的进程有国内外诸多因素。但是,最主要是由于指导思想与路线不同。(2)我们党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党的基本路线,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而苏联、东欧的改革没有能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没能完全把握

9、本国的国情;苏联热衷于霸权主义,搞军备竞赛,干涉别国内政;东欧则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干涉、控制。(4)因而它们都相继遭受挫折,而我国取得了成功。(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倡导者:铁托、尼赫鲁、纳赛尔。(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3)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2、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2)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小结战后世界多种力量的兴起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课堂巩固训练

10、单项选择:1、亚非会议最重要的意义是( )A、支持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促进了亚非国家的经济发展C、维护了世界和平 D、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2、20世纪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是在( )A、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 B、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C、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 D、7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后期3、法国和德国开始走向和解的重要步骤是( )A、“舒曼计划”的提出 B、共同加入“北约”集团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4、“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由经济上的扶植转为竞争,这种变化反映出( )A、美国有能力来控制日益发展的日本 B、美使日成为对抗社会主义的据点C、不同类

11、型国家的经济都在恢复发展 D、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一去不复返5、18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时,不包括( )A、法国和意大利 B、荷兰和比利时 C、卢森堡和民主德国 D、英国和爱尔兰6、二战后,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的不同点是( )A、都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 B、都受益于朝鲜战争C、政府都实现了一系列社会改革 D、都经历了高速发展7、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 C、经济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8、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演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尼克松演说中的“挑战”是指 ( )A、苏联的威胁 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美国的经济滞胀9、欧共体成立的政治目的是 ( )A、与美国抗衡 B、与苏联抗衡 C、保证自己安全 D、维护世界安全10、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C、“七十七过集团”的兴起 D、新中国的成立巩固练习反馈教学反思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