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5574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双流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1.“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白居易的

2、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A. 商业发展B. 科技繁荣C. 男耕女织D. 政治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科技和政治状况,故BD项排除。2.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 经济结构的变化D. 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片“石犁”到“骨耜”再到“铁犁犁冠”中可以看出,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这体现出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A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化,故C项排除。3.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

3、,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B. 土地兼并受到抑制C. 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D.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唐前期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答案为D项。A项,唐朝前期、中后期,儒家伦理对统治者的影响并没有变化,排除;B项,唐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

4、烈,没有受到抑制,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人口减少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4.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 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 )A. 政府抑制土地兼并B. 土地买卖频繁C. 租佃关系迅速发展D. 小农经济破产【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年一换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故B项正确。A、C、D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点睛:材料“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年一换家”是解题的关键。5.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A.

5、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B. 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C. 新型的雇佣关系出现D. 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若干机工进行生产。这是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故答案为C项。A项,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民营手工业中,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农业产品投放向市场并成为商品,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无关,排除;D项,中国

6、古代绝大多数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彻底改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6.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 农用工具B. 祭祀礼器C. 食具D. 货币【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也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的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可能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

7、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7.据泾县志等载,明初服尚简朴,“衣不过细布土缣,仕非宦达官员,领不得辄用芝丝”,“士人之妻,非受封,不得长衫束带”。到明朝中后期,则“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冠嫁娶用

8、长衫束带,赀装缇帷竞道”。这一变化说明了A. 进步思想影响妇女地位变化B. 理学衰落导致奢靡风气盛行C. 经济发展引发思想观念冲突D. 市民壮大瓦解传统伦理道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明中后期男女服饰由简约朴素变的奢华,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中后期男女服饰的变化,并非只体现妇女衣饰的变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思想占据思想主流地位,并未衰落;D选项错误,崇尚华丽奢侈的服饰不能等同于传统伦理道德的瓦解。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武则天时

9、代,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这说明当时A. 官营丝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B. 私营丝织作坊开始兴起C. 纺织作坊中已有众多雇工D. 纺织业在手工业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绫锦坊”“内作使”“掖庭绫匠”可知唐代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营纺织业的状况,私营丝织业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巧儿”属于官营手工业的工匠,材料没有涉及到雇佣关系,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官营丝织业的状况,没有体现出纺织业的地位,故D项排除。【点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绫锦坊”“内作使”“掖庭绫匠”。9.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

10、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 清朝鼓励朝贡贸易C. 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D. 清朝海军装备落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曾厉行海禁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A;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B。由材料“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可见清政府是严格而非绝对禁止一切民间贸易,排除C;材料无关清政府的装备问题,排除D。10

11、.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据此可知,当时A. 政府极力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B. 各地的农民弃农经商现象严重C. 统治者鼓励民间开展海外贸易活动D. 国外市场的扩大推动了桑蚕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均以丝货为重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说明出口以手工业品为主,所以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极力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A;当时我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且但就江浙等省不能代替“各地”,排除B;当时我国实行海禁政策,排除C;“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

12、说明国外市场的扩大推动了桑蚕业发展,故选D。11.辛亥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不少地区的商人支持革命与共和。当革命党人组织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支持的进步党进行斗争时,商人担心党争的白热化导致战事再起,重演辛亥年间的动荡局面。由此看出当时的商人A. 饱含着救亡图存的动机B. 对政治变革态度相对保守C. 求稳与求变的复杂心态D. 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商人在社会动荡时希望建立统一稳定的政权,在党派斗争时希望和平反对战争,体现了商人在自身利益权衡与时局多变的形势下的复杂心态,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商人救国意识,故排除。B项,商人支持革命共和说明其政治态度并非保守

13、,故排除。D项,商人希望政府为商业提供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而不是求得保护,故排除。12.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材料反映洋务运动A. 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B.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C. 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D.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的信息表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法的轮船公司,抵制了外

14、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故D正确;洋务运动没有促使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解放,A错误;此时的自然经济并不是完全解体,B错误;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洋务运动对于近代教育的推动作用,C错误。13.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士布土棉不能出口”。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中国的商业开始凋敝B. 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 中国的手工业开始破产D. 中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可知,鸦片战争

15、之后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纺织业逐渐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A项排除;C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外贸易的逆差,故D项排除。【点睛】材料“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是解题的关键。14.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出现这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B. 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C. 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D. 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甲午战争后3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等信息说明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初步发展阶段,该时期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导致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状况,A选项符合题意。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B选项排除。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不属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C选项排除。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