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5408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2018、12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共48分)、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 血缘政治衰落B. 农民阶级兴起C. 分封制的瓦解D. 井田制的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史实可知,古代庶民无姓,有官爵者的贵族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战国以后,宗族逐渐破坏,血缘政治衰落,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

2、会地位与庶民相似,故A正确;BC涉及的是政治上的表现,故排除;D是土地制度上的表现,故排除。2.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郡县制是“千古创论”。这说明郡县制A. 对地方控制加强B. 巩固了国家统一C. 适应了集权需要D. 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适应了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需要,郡县制的设立为后来各朝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是“千年创论”,故D正确;秦朝设立郡县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不能体现题中的“千年创论”,故AC错误;郡县制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属于郡县制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能体现题中“千古创论”特点,故B错误。【点睛】解答

3、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郡县制是千古创论”,结合所学郡县制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3.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官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A项正确;平民流动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4.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

4、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一举措A. 说明民族文化影响制度B. 便于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C.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D. 是鉴于宋代地方积病的教训【答案】B【解析】【详解】元代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对方的控制,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文化,故A错误;元代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是加强皇权,与行政区划无关,故C错误;根据“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可知,并非“鉴于

5、宋代地方积病的教训”,故D错误。5.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由此可知,明代内阁A. 具有最高决策权B. 与汉唐宰辅权力相同C. 是管理六部的中枢机构D. 承担了宰相的职能【答案】D【解析】【详解】在中国古代,具有最高决策权的,一直都是皇帝,不论是材料中的宰相和内阁,都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并不具有最高决策权,故A错误;根据材料“俨然汉唐宰辅”,含义是明朝的内阁和汉唐时期的宰相很相似,并不是和宰相权力相同,故B错误;材料中的内阁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建立,职权越来越重,后来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不是“管理六部的

6、中枢机构”,故C错误;材料中“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说明明代内阁的权力,和汉唐时期的宰相很相似,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D正确。6.下表是“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统计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B. 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D. 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官方强调“忠”,是忠君的意思,“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也就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故D项正确;官方强调“忠”,这与史官思想无关,排除A;“忠”不等于伦理教化,本质不能反映伦理教化逐步加强,排除B;汉代到清代社

7、会主流价值观都是儒家思想,C项无法说明汉代到清代“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的原因,排除。7.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 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B. 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C. 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D.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导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主要原因是体现的皇权与相权的权力分配上的问题,皇帝害怕相权太大威胁皇权,因而就不断的削弱相权,至废除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害怕地方权力太大,会导致地方分裂,威胁中央集权,结果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实质上体现的是

8、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C符合题意;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都是封建地主阶级,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B项错误,如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做法,导致官员职能下降,行政效率降低,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与君权和相权矛盾无关,故排除。8.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主要说明科举考试是A. 以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B. 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C. 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D. 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

9、,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故选B;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动机,除了功名利禄,更体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并非为了追求真才实学,排除A;C项表述错在“唯一”这个词语,排除;材料说明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动机,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9.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

10、略的正义性 B.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C.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答案】C【解析】材料中作者把鸦片战争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这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应该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以便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排除。10.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沂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 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B. 半殖民地化程度已大大加深C.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D.

11、外交政策正逐步走向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咸丰皇帝对于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是无所谓,并不打算遵守,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恭亲王奕欣则主张要严格遵守国际上的约定,客观上体现的是外交思想与政策与国际接轨,外交政策正逐步走向近代化,故D正确;材料体现了外交思想与政策与国际接轨,无法体现“放弃华夷观念”,排除A;材料体现了外交思想与政策与国际接轨,并非外交半殖民地化,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维护中国主权的信息,C错误。11.美国时代周刊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该战役A.

12、 阻止了优势敌人的进攻B. 克服了国民党投降危险C. 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D. 体现了国共的联合抗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可知该战役是在1937年抗战爆发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故C正确;淞沪会战没有阻止了优势敌人的进攻,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淞沪战役时国民党没有投降的危险,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时国共还没有联合抗日,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联系所学淞沪会

13、战的时间和意义分析解答。12.下表信息反映的战役是A. 淞沪会战B. 台儿庄战役C. 枣宜会战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1940年下半年”“破坏交通线”“拔掉据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故D项正确;A是项1937年,排除;B项是1938年,排除;C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不符合“破坏交通线”“拔掉据点”,排除。【点睛】“1940年下半年”“破坏交通线”“拔掉据点”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3.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北伐西征金田举义天朝田亩

14、制度天京变乱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四个篇章都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过程特点,“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分别指太平天国运动利用拜上帝教组织起义力量,发动反清战争(包括北伐西征),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变革中国和“天京变乱”导致革命力量由盛转衰的史实,故对应正确的是,故选A。14.“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观点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 激发民主平等意识B.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C. 推动民族救亡运动D. 促进社会移风易俗【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

15、,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等级陋习而且还促进了民主平等思想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联系所学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15.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落实三权分立原则的需要B. 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C. 孙中山革命策略的需要D. 总统制在中国行不通【答案】C【解析】【详解】总统制是针对孙中山而设立,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而设立,这是孙中山为了保护民主共和制度的需要,是革命策略的需要,故C正确;三权分立原则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由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与“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