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5031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来安二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30小题,共60分)1.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这说明商朝后期A. 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B. 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C. 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D. 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答案】D【解析】“听从商王的意见”“为你们向上天祈求”说明当时商王已经孕育王权至上思想,D正确;此理论具有迷信色彩,A错误;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B错误;民主平等显然不符合古代政治特点,C错误。2.

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 强化了周王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的西周分封制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项错误。材料没

3、有涉及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结合分封制的影响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A. 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 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C. 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D. 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答案】D【解析】据材料“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可以得出,其强调的是君主代表天在治理百姓,

4、体现了对王权的神化,以达到强化王权的目的,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礼的相关内容,是在周建立后才有的,B不正确;材料所述的“周礼”借助天以神化王权,不是要密切王权和神权的关系,C不正确。4.逸周书卷五作摊解称:“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据此推定A. 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B. 西周时贵族政治解体了C. 郡县制在西周已经出现D. 西周时县与郡的长官由周王任命【答案】A【解析】【详解】逸周书考定位先秦古籍。“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说明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故选A;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贵族政治的解体,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

5、周以前的历史,所以不能断定西周以前的是否有郡县,排除C;材料没有世界郡县长官与周王的关系,故排除D。5.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并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下列从鲁姓起源中获得的信息最为准确是A. 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B. 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C. 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D. 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这破坏了周礼,不能说明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故A错误

6、;材料“鲁国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反映了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西周的分封制之前已经存在姓氏,故C错误;鲁姓的起源反映了鲁国被楚国所灭的背景,并不能体现宗法制的兴衰,故D错误。故选B。6.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 贵族竞相追逐利禄B.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C. 官僚政治得以确立D. 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日益改变血缘因素,而重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7、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郡县制的确立标志官僚政治开始确立,C错误;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材料反映赏赐的标准日益改变血缘因素,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结合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分析解答。7.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A. 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 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 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 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答案】D【解析】西周封邦建国,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破坏了商朝分封方国的血缘组

8、织的模式,故D正确;西周没有形成君主专制,故A错误;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并不能体现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故B错误;西周分封制并未实现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西周封邦建国,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朝分封方国的血缘组织的模式被改变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

9、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A. 宗法观念的弱化B. 中央集权的强化C. 风俗观念的演化D. 社会治理的僵化【答案】B【解析】“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说明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传统的族群社会逐步被取消,B正确;宗法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风俗观念不是材料主旨,C错误;社会治理作用逐渐加强,D错误。9.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答案】C【解析】皇帝被称为“君父”,地方

10、官被称作“父母官”,天下百姓是“子民”,这一现象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神化了君权,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皇帝执政的基础是。君权神授是皇帝执政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10.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A. 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 “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C. 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 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秦朝国家机关要处理国家事务与皇家事

11、务,到唐朝国家机关只处理国家事务的这一变化可知,贵族政治时代的印记在不断的弱化,表明秦汉以来建立的官僚政治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故A项正确。“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仅凭材料的信息并不能说明其形态的终结,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是如何处理政务的,故无法体现政务处理的程式化,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君主权力强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11.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

12、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官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A项正确;平民流动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12.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A. 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 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 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D. 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

13、可以看出,行省制度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故选C;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行省在金代设立是为了“治一方”,故A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史实,D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BD。13.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A. 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 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 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 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答案】D【解析】隋朝把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两级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故D正确;地方行政区划的简化会减少国家财政开支,故A错误;由三级改为两级,地方的行政职能没有变化,故B错误;材料

14、未体现出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故C错误。1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A. 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 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 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D. 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自“ 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 ” 可判断,这一制度是科举制 。 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到政权中来 ,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选官制度不仅仅包括科举制,而世官制与察举制存在严重不足,排除A

15、;材料是通过比较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而肯定科举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排除D。15.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 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 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D. 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答案】A【解析】外戚干政是皇帝为加强专制,压制宗室、功臣的手段和产物。北宋以后摒弃外戚辅政,明代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从外戚干政到摒弃外戚,表明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B错误;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C错误;封建社会是人治的社会,明朝我国仍是封建社会,D错误。16.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形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A. 防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