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无答案)》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4558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无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无答案)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做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

2、刀。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 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2.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绣九条金龙,明清时期只有皇宫屋檐可有九只吻兽。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九品中正制3.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

3、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宗法制 D宗法制和郡县制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 B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C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 D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

4、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中央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B最高统治者实现高度集权 C用礼乐制度确立等级关系 D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8.提起长城,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秦始皇的暴政,是导致秦朝骤亡的原因。下列是四个同学的说法,最能解释产生如此大反差原因的是A历史

5、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B历史认识会受到阶级立场角度、时代变迁的影响 C这是文明进程所付出的代价,应该客观看待 D我们要全面看待长城,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9.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10.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血

6、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11.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 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D适应反击匈奴的军事需要12.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D皇

7、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13.汉书记载:“中朝官也,亦谓之内臣。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郡国并行制的缺陷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察举制的弊端 D刺史制度流于形式14.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B提高了行政效率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政事堂权力膨胀15.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16.“安史乱天下,至肃宗

8、大难略平乱人来之,遵擅暑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延。效战国以土地传子孙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均田制瓦解 D租调制破坏17.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 1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1

9、9.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曾引用王安石的时评:“文吏高者不过能为诗赋,及其已仕,则所学非所用,政事不免决于胥吏。”该论断说明A科举取士存在与现实脱节的现象B科举考试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C明朝八股取士不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D科举选任官吏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20.唐书记载的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见图示(注:士族指的是世家大族或豪门望族:寒门即庶族指的是一般的中小地主;小姓指的是二者之间的阶层),由此图示可知 A唐朝依然延续了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B唐朝时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进士考试C士族小姓寒门子弟中进士人数一样多 D唐朝科举考试进士分布来源很不平衡21.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斯诺在全球通

10、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制度是指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22.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A. 实行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23.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

11、留下了很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维护地方的统治24.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25.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

12、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第卷二、非选择题:(共25分)26.(25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