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桓台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4497 上传时间:2021-02-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桓台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桓台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桓台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省桓台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省桓台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桓台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桓台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级高一历史第一次检测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商朝统治者每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紧密联系C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2、出土于西周时期的利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西周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3、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它具体反

2、映了先秦时期的A郡县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宗法制4、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 )A神权政治 B皇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5、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A. 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 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C. 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6、“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A.春

3、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7、“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中国把传宗接代作为最大的孝顺,这种观念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A宗法制 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8、荀子 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西周分封的主体是( )A异姓亲族 B同姓亲族 C功臣 D先代贵族9、.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

4、,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11、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 D.刺史制度12、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中朝”和“外朝”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汉武帝C.唐太宗 D.宋太祖13、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

5、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1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15、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阶级的利益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6、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16、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17、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 )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 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 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18、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7、 D中书省和尚书省1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20、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业的故事改编的。杨业是前方指挥作战的将领,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却受到皇帝、_、主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在沙场。文中的“_”应是指A.丞相 B枢密使 C. 知州 D通判21、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A.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 B.众

8、设宰相,分割相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22、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应起源于()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周朝的分封制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23、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 “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24、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9、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大2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26、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27、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

10、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28、从图1到图2的变化,最能反映出()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C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29、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 B.扩张皇威,恫吓群臣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 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30、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

11、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二、非选择题(2小题,各20分,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摘自旧唐书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编自皇明祖训(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7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

12、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32.阅读材料: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堕。 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拨的标准是什么?(2分)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4分)材料三和材料四中说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简析材料四中选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