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3955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共40小题,2大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在当时为了解决所有制问题推行了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三大改造C. 大跃进D. 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三大改造是和“解决所有制的问题”有关的选项,其实万丈高

2、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2.某次大会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次会议召开于A. 1949年B. 1956年C. 1966年D. 1976年【答案】B【解析】【详解】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故B项正确,排除ACD。3.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

3、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A. 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B.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C. 农村生活水平改善D.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生活水平。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但是,个体小农经济没有消失,故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197820

4、00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小城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城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不包括A. 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B. 改革开放的推行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 “一五”计划的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19782000年”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是在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但是符合题意“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不包括”,故答案为D。“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小城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城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

5、到36.1%。”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5.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 制定了改革开放基本国策B. 肯定了私营经济合法地位C. 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992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A;1993年十四

6、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排除B。D和提议无关,排除。1992年十四大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十四大6.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这主要表明我国:A. 商品供求矛盾突出B. 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C. 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A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根据材料“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推知并非商品供求矛盾;B选项与史实不符合,我国并未放

7、弃宏观调控而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C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根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推知并未完全市场化;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推知主旨是强调市场的作用很突出.。7.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为实施“沿江”战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A. 开放港口城市B. 开辟经济开放区C. 浦东的开发开放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20世纪90年代”,为实施沿江战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应当是浦东的开发开放。故答案为C项。开放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排除A项;开辟经济开放区和开放长江

8、三角洲地区是在1985年,排除BD项。点睛:本题根据时间信息很容易确定。浦东的开放开放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8.“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下列选项中与此特点对应顺序正确的是A. 穿中山装、喝咖啡、贴对联B. 贴对联、穿中山装、喝咖啡C. 喝咖啡、贴对联、穿中山装D. 喝咖啡、穿中山装、贴对联【答案】D【解析】据材料“近代民俗变迁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体现了辛亥革命对服装的影响,属于变异性;咖啡属于西方生活方式,体现了移植性;贴对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体现了传承性,故对应顺序正确的是D选项,AB

9、C选项都排列错误。故选D。9.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 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C. 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D.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这体现了诚信机制作用,故B选项正确;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这属于复兴工业的措施,与诚信的联系不紧密,故A选项错误;兴办公共工程,主要是以工代赈,刺激消费,故C选项错误;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引发了各国争夺国际市场,也不能体现诚信,故D选项错误。故选B。10.“

10、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A. 实行市场经济B.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 知识经济D.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答案】B【解析】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政策,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的实质是A.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 恢复自由放任政策C. 扩大“福利国家”规模D. 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答案】A【解

11、析】【详解】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到了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故A项正确;此时是部分恢复自由主义政策,也不是放弃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此时属于“混合经济”模式,故B和D项错误;扩大福利属于经济调整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

12、12.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主要是因为它A. 彻底消灭了贫困和两极分化B. 扩大了消费市场,缓和了供求矛盾C.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了经济发展D. 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据材料“社会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故被称为“社会减震器”,故D选项正确;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不可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故A选项错误;扩大消费市场属于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故B选项错误;“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体现“社会减震器”的作用,故C选项错误。故选D。1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联)的新

13、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联)A. 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 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C. 与美国冷战D. 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矛盾【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经济和市场关系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这体现了“缓和与妥协”,故B选项正确;十月革命已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选项错误;二战后,苏联才与美国冷战,故C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并未消除,故D选项错误。故选B。14.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

14、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 以工业化为主导B.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比重大,说明不是以农业为主导,排除;CD项,材料指的是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造成的,未涉及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牺牲环境的信息点,排除。15.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

15、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同时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有限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故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又是守墓人”。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后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6.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成立的共同原因不包括A. 美国的积极倡导B. 接受经济大危机的教训C. 大多数国家合作的愿望D. 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答案】D【解析】【详解】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是美国用来扩大世界市场,实现贸易自由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原因是筹建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所以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不是二者的共同原因,答案为D。两个组织都是美国的积极倡导,为了接受经济危机的教训,大多数国家的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