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1715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试题(含解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莆田一中17-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A. 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 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 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B项正确。生产力的进步促使生产

2、关系的变革,故A错在“导致,排除。C项说法错误,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推动了社会转型,不能说是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而是强调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2.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

3、嫡长子继承制常会遭破坏,并不是否认了嫡长子继承的合法性,排除A。题干体现不出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排除B。依据题干“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和“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可知实质上都是王权至上的表现,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权力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未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3. 据以下表格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 州的地位呈现出

4、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 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自主性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发展的相关问题。我国古代中央集权是不断发展的,地方的权力不断收归中央,地方自主性不断减少,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正确;州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层政区到清朝的县级政区,说明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高层行政区比较少,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是主体,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发展4. 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

5、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 君主集权空前强化C. 世家大族趋于消失D. 政权基础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从魏晋时期的望族到“寻常百姓家”,体现选官制度的变化,士族特权受到否定,故A项错误;君主集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仍存在,只是特权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说明政权基础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5.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

6、A.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B. 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 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D. 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答案】C【解析】A项中的“决定”说法错误;B项不选,道家主要是小国国民的思想,与题干不符;D项不选,题干主要说的是中国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没有体现价值取向;由“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可以看出中国主要是小农经济的生产,影响了中国人的繁荣安定观念和田园诗风,故本题答案选C项。6. 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

7、南地区A. 新的经济因素滋生B.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 放弃传统经济模式D.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由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变为雇农规模化经营方式,故B正确。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手工业部门,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放弃传统经济模式,雇农经营也属于传统模式,故C排除。材料无法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明朝农业7. 战国以来,中国只有皇权

8、爵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观上A. 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调动了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C. 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D. 保障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诸子均分制与战国以后独立的家庭小农经济几乎同时产生,它是家庭小农经济的产物,加剧了土地细碎化的程度,很不利于耕作管护,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未能形成大规模的经营性农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故C项说法正确。A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项“保障”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8. 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

9、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A. 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B. 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C. 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D. 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兼顾了宗法制和社会保障,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家族地权不断集中,而是强调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排除B。不能通过材料中继承制度推断出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排除C。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不能体现宗法制愈来愈巩固,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抽长制”“膳田”“寡守田”,逐一

10、理解,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9. 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A. 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 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 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答案】A【解析】认真观察图片信息,第一个人物,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第二个人物,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第三个人物,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第四个人物,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

11、是引戏色;第五个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由此可知,图中的图案体现了杂居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京剧是由徽剧和汉调演变而来,故B错误;杂剧是以文学、戏剧、诗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错误;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故D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杂剧点睛:本题以古代杂剧砖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

12、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10. 隋唐时期,皇帝布施土地现象普遍存在,成百上千顷土地被授予或布施给寺院,一些寺院甚至“田连阡陌”。这种状况的发展A.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 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C. 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D. 造成国家的积贫积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寺院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严重,不利于社会矛盾缓和,故A项错误;寺院“田连阡陌”本身就是一种土地兼并现象,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迅速崛起,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故C

13、项正确;寺院“田连阡陌”,与国家积贫积弱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隋唐时期佛学的兴盛11. 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A. 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B. 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C. 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D. 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答案】A【解析】题干中前者是东汉班固对儒家的认识,因为汉代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有班固对儒学的认识是重教化;而在新文

14、化运动时期,对儒家思想是彻底的否定,才有忽视儒学的认识,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中两种认识源自于时代和个人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中两种对儒学的认识不是因为王朝更替,是因为认识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儒家的多元性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胡适的认识不是因为文化转型,而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封建文化全盘否定而造成的,故D项排除。12. 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 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B. 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C.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D. 万民法的制定

15、适用被征服者【答案】B【解析】从材料“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可以看出,罗马文化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错误,当时希腊已经被罗马占领;C项错误,不是“被罗马人继承”;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万民法,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13. 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虚构了一个故事: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这一虚构剧情反映了A. 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B. 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C. 男女地位不平等,妇女无权参政D. 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中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虚构了雅典城邦的妇女们女扮男装,出席了公民大会,并通过投票以法律的形式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驱逐出去。这一虚构的剧情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雅典民主政治中男女地位不等、妇女无权参政,故C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体现了阿里斯托芬对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批评,故B项错误。14. 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