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19567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答案】B【解析】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

2、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反映了分封制下士、庶民重家而轻国,这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B正确;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应该具体分析,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B。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

3、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史实”“史论”“史识”的定义来分析,可知AD项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是对郡县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排除;而C项中的认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故C项正确。3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实质上反映了:A 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B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南北方矛盾日益加深【答案】C【解析】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南北方文化发展程度不同,从材料中的“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来看

4、,南方的发展水平远远超出北方。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中“实质上”的要求,排除;这种南北不平衡的现象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南北方的矛盾“日益加深”,排除D项。4康熙帝曾创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答案B解析:康熙帝创建密折制度的目的是“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可见“密折奏事”本身使政

5、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当然这样做也方便皇帝获得更多信息,方便最终的决策。据此可知,答案是B项。密折大致属于皇帝个人安排,跟整个中央政府关系不大,排除A项;C、D两项刻意夸大了密折制度的影响。5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 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材料没有体现海外流放生活状况,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古代希腊人珍爱自己的城邦,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因此流放被视为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故C项正确。D项

6、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6十二铜表法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权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或取回其木料。”“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材料主要表明该法:A维护私有财产 B条文清晰内容全面C协调邻里关系 D保留习惯法的内容答案A解析:材料中体现了“他人”“所有人”的权限及其利益都应当得到保护。故答案选A。7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指出:“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A君主 B

7、议会 C内阁 D最高法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自18世纪中期起,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走向完善。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对议会负责,由此可见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内阁,故选C项。8某同学创作了一部话剧,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议论纷纷。下面的四句台词,其中存在史实性错误的一句是: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工厂,我们这些小工人的日子就更难过了C这么多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去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以

8、从时间上判断解答。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无论从赔款数额还是从危害上,都大大超过了南京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B、C项符合史实;D同盟会 成立于1905年。故选D .9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 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答案 A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随后,资产阶级仿行西方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就任

9、临时大总统并采用公元纪元(阳历),这些都是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故B项错误;帝王纪年不会自我更新成公元纪元,故C项错误;阳历的采用不能说明实现了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10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标志着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这支新型人民军队:A党的领导是其显著特征 B建立伊始毛泽东掌握军队领导权C抗战初期被改编为八路军 D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立下不朽功勋【答案】A【解析】“新型人民军队”新在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即党的领导是这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显著特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立伊始

10、毛泽东掌握军队领导权的是秋收起义而非南昌起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战初期被改编为八路军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立下不朽功勋的是北伐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1敌机飞临南京为拉贝日记的南京卷,是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于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在南京撰写的日记,同时还附有拉贝保存的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及其详实说明。该史料可用于研究: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始末 B中国局部抗战的事迹C日本在中国制造屠城事件 D国共联合抗战的原因【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体现了日本在中

11、国制造屠城事件-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故答案选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于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排除A;题干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中国局部抗战,排除B;题干没有提及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1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耻辱B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C 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耻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

12、社会的历史,建立新中国,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3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生产力高度发展条件不具备,因为资本主义还没有获得充分发展,这一客观条件不具备;无产阶级准备成熟的主观条件不具备,因为巴黎公社起义是一种揭竿而起的起义,也没有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

13、的领导。14 有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中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 B第三世界的崛起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 B【解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亚非拉国家联盟无关,故A项错误;“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都表明第三世界 的崛起,故B项正确;时至今日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但多极化格局并未真正形成,故C项错误;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的瓦解,故D项错误。15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

14、。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答案】D【解析】屠宰耕牛不属于经济活动,故排除A。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材料反映了明朝法律对屠宰耕牛的行为实施严惩,从侧面体现了耕牛对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表明明朝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故选C。16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平等、法制的社会观念,而古老的中国则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和鲜明的等级尊卑秩序。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 生活方式上动与静的差别 B 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别C 经营方式上开放与封闭的差别 D 文化观念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答案】B【解析】西方社会商业文明的发展容易形成平等、法制的社会观念;而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具有分散、保守、独立性,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中西方经济形态的差异决定了生活方式、经营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不同,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