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66514621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的这一看法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B 推动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C 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D 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答案】B【解析】【详解】 2新中国教育部从19611963年先后三次精简教职工,调整合并学校,压缩办学规模。到1963年,学校数目、在校生数量、教职工人数等均大幅下降。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 调整教育领

2、域的“左”倾错误B 缩小高等教育的规模C 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D 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大跃进时期我国学校教育领域出现左倾现象,1960年我国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调整合并学校,压缩办学规模” 显然是调整教育领域的“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材料中政府的措施没有提及缩小高等教育的规模信息,故B项错误;C项不是实质,错误;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不符合设问实质的要求,故D项错误。3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A 摆脱计划管理

3、体制对教育的影响B 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 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D 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答案】C 点睛:“1961年”是关键时间点。4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211工程”的推动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义务教育法的出台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新中国教育有了明显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关,具体包括“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211工程”的推动和义务教育法的出台,因此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与教育的迅速发展无关,排

4、除含有的B、D项和说法不全面的A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它的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知识点多,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组合式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5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

5、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A 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B 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C 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D 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答案】A【解析】 6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各单位招工必须首先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充分发挥现有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潜力,扩大招生,并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这主要是为了A 配合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B 适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求C 推进教育形式现代化进程D 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答案】B【解析】1984年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了配合经济体综合改革需要,兴办各种职业学校,B正确;A是

6、1986年实施,不符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要;C教育现代化不符合材料主旨;D是1995年实施。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7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

7、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A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B 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C 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D 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答案】C【解析】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分析解答,排除与关键信息无关选项即可。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有教无类” 颁

8、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三个面向”思想 发展希望工程A B C D 【答案】D【解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际讲的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九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是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力,发展希望工程是加强对贫困地区照顾,“三个面向”思想主要是教育高层次目标,不符合材料“均衡教育”特点,排除,选择D项正确。92000年我们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伟大目标。2005年,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95%,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这一变化说明了A 教育现代化已经实现 B 教育面貌彻底的改变C 新时期教育成就突出 D 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

9、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我国新时期教育成就突出。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部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D项。10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从大区到省、地、县都要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在15年左右时间内普及高等教育。这一指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 “一五”计划的需要B 科技基础薄弱C 工业成就巨大D “大跃进”运动的推动【答案】D 点睛:关键信息是材料“1958年9月”“在15年左右时间内普及高等教育”。111965年我国选拔的200名留学生中,理科70名,占35,工科80名,40,农

10、林24名,占12;医科16名,占8;文科10人,占5。形成这一留学格局的主要原因是A 左倾教育思想的存在B 国内欠缺培养高科技者的能力C 国内社会大动乱的影响D 国家建设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答案】D【解析】从材料“1965年”“理科占35,工科40,农林12;医科8;文科5”中可以分析出,当时留学生中理工科的占大多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从而造成了这样的留学生格局,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国内教育的弊端,故AB项错误;文革是从1966年开始的,故C项排除。点睛:材料“1965年”“理科占35,工科40,农林12;医科8;文科5”是关键信息。12关于

11、下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为此作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B 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C 该次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D 是落实 “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答案】D 点睛:材料中“1977年”是关键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现代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1862年,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宣告成立。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开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1933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

12、英语为主。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分析近代以来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12分)【答案】观点:英语在我国的教育地位,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证明:(可以建国初为例)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经济上,为了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苏联经济援助和培养大量人才,亟需大量俄语人才;国

13、际上,建国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实行敌视政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华实行友好政策。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英语丧失了我国教育第一外语的地位。(也可以60年代以来为例)国际关系方面,20世界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恶化,特别是70年代中美关系逐渐得到缓和,中国的国际环境逐渐改善;政治上,文革以后,我国实行了拨乱反正,并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上,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一切友好国家开展交流,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成为我国教育第一外语;再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英语热”现象。(12分)【解析】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