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66514604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怀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怀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怀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怀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怀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怀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怀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怀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山田久欲拆,秋至尚求雨。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其中“车”是指A. 翻车B. 筒车C. 耧车D. 水排【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内容来看,材料描述的是妇女们脚踏龙骨水车的喜悦之情,龙骨水车是翻车的一种,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筒车的动力是水力,故排除;C选项耧车是用于播种的,材料给出的季节是秋天,故排除;D选项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劳动力不应该是妇女,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我们对每个选项的应用领域和动力都需要掌

2、握。我们可以先根据用途排除C、D选项。之后根据动力来源来排除B选项,最后只剩下A选项。2. 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的“吾”的身份是( )A. 官营手工业者B. 民营手工业者C. 家庭手工业者D. 雇佣手工业者【答案】B【解析】【详解】 由材料可以看出,“吾”需要通过制作鞋子、销售鞋子来维持生计,说明是私营手工业者,故B项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流入市场销售,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家庭内部消费和交纳赋税,雇佣手工业者不考虑产品的销售,故A、C、D三项与题意不符。3.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

3、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 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B. 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 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 注重其“防伪”功能【答案】D【解析】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否则就不交钱意在强调纸币的发展是非常注重其“防伪”功能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纸币的发展不是封建政权的推动而是民间行为,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准确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4.钱穆

4、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 均田制B. 井田制C. 地主土地所有制D. 小农土地所有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A。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B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C项错误;小农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归农民所有,是私有制的,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大支柱,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名师点睛】均田制的知识点归纳:背

5、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贫富分化严重,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进而保证国家赋税收入;时间:北魏、隋唐;前提:国家控制大量土地(不涉及地主);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性质:土地国有制;作用:限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自耕农经济,增加了赋税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5.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

6、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最大意义。所以“分水岭”的含义是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6.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殖民扩张在客观上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A.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C.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D. 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答案】C【解析】“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属于全球

7、史观的角度,故A错误;“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也不是整体史观,故B错误;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这符合全球史观,故C正确;殖民扩张不可能促进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信息“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判断。7.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A.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 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 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 家庭手工业已不

8、复存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信息十分的关键,是解题的决定因素,透露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B项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不是重工业,所以C项错误。D项既是无关项也是错误项。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8.工厂制和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A. 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 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D. 杜绝单个资本家生

9、产的无计划性【答案】C【解析】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从手工工场变为大机器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垄断组织,生产形式的变化都是生产力提高之后,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C正确;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不符合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B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表述错误,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本可能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排除。9.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

10、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 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维护中国旧体制旧轨迹,主张以“西用”维护“中体”,而引进先进的生产力,这势必会冲击落后的生产关系,即为保护旧轨,却因此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冲击旧的体制和轨迹,C项正确;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与维护或冲击“旧轨”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西学的传播和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结果

11、和手段,都不是在深入评析洋务运动的主张,BD项错误。10.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赛不幸的根源是A.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发展艰难,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故选D。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可见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所调整,排除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解体,排除B;同样,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思想逐渐解放,排除C。考点:近代中国

12、经济结构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的原因11.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A. 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B.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C. 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 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点“1962年3月”可知 19601965年中国处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重要时期,其原

13、因是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影响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所以C项说法符合题意。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12.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C. 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案】A【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A正确;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不属于本质,故B错误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调控资源配置,故C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D错误。故选A。13.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 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动是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开放整个海岸的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

15、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1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 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描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题干中剪辫子的实时不符;C项错误,长辫子不是传统精华;D项中“共和观念”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习俗的变迁断发15.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新的社会现象是A.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B. 社会巨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C. 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 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