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3》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66514498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学者冯兆基认为:“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和黄遵宪等人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材料反映了清末()A 维新派提倡的民主是强调个体的尊严权利B 梁启超眼中的民主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C 维新派对民主的多元理解D 民主是立宪政体的核心思想2.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A 中国人

2、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3.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 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 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 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4.1919年,关于中西文化新旧问题,有学者说:“物质上开新之局,或急于复旧,而道德上复旧之必要,必甚于开新”;同时有学者则指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这两位学者的主张()A 各有合理之处但对西方认识截然相反B 说明了新文

3、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改变C 实质上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取舍之D 反映欧战破灭了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信心5.下列对19世纪60年代的“体用之争”的叙述,错误的是()A 大体上局限于“是否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B 冲击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C 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D 促使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从工商科技方面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6.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其中说:“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艾。”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 思想观念 B 政治制度C 军事技术 D 文化教育7.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

4、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8.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 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 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 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9.鸦片战争爆发前

5、,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林则徐知己知彼,坚信战争必胜B 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闭目塞听C 林则徐与其他封建官僚有明显区别D 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0.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由此可知李鸿章()A 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B 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C 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D 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11.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

6、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指()A 专制制度 B 工业经济C 传统儒家思想 D 民主制度12.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维新变法( )A 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B 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C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 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共52分) 13.“西学中源说”认为:西方的某些事物源出中国,中国学习这些事物乃是恢复旧物,不是学习西方。19世纪6090年代,此种说法最为盛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

7、义。辟四门以开议院。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年)材料二 彼欲广孔教之范围也,于是取近世之新学新理以缘附之,曰某某者孔子所已知也,某某者孔子所曾言也。故吾最恶乎舞文贱儒,动以西学缘附中学者,以其名为开新,实则保守,煽思想界之奴性而滋益之也。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材料三 孔子改制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和压力。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

8、代史(1)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分析材料一中康有为的看法是否得当。(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是如何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3)综合本题所有线索,评价“西学中源说”。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

9、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为什么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的特点。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15.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

10、追求。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二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

11、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请回答:(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从材料“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可知A、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派对民主的不同认识,故C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2.【答案】A【解析】从题目中看出“夷务”变成“洋务”和“西学”,改变了对西方的藐视,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3.【答案】C【解析】

12、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分别提出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的主张。B项是指新文化运动,D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A项在甲午战争之前。4.【答案】C【解析】题干中两位学者对西方的态度是一致的,都有开新即学习西方的主张,所不同的是在文化上一个主张复旧,一个主张开新,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转变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项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主张相符,故C项正确;题干有学习西方的主张,故D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5.【答案】D【解析】本题要求选择“错误”项,“中体西用”初期确实集中于是否在

13、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体用之争”学习西方,实际上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体用之争”最后推动了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有利于西学东渐,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体用之争”时向西方学习尚未进入制度层面,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6.【答案】A【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作者所主张的“求变”主要是针对思想观念。7.【答案】A【解析】关键信息:“20世纪初”“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题干反映了近代中国20世纪初某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故A项正确;题干观点是宁愿国粹消亡,B项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康梁变法是在19世纪90年代

14、末,故C项错误;遵循进化理论应是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8.【答案】B【解析】解题时一是要注意时间“1920年9月”;二是要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工人的社会”“工人的中国”“工人的世界”。A项与材料无关;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中共二大在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因此,中国工人阶级不可能在1922年以前就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排除D项。答案为B项。9.【答案】B【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林则徐对英国侵略者并无正确认识,反映了当时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闭目塞听。10.【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李鸿章的思考是深刻的,故A项错误;李鸿章的反思更多的是强调自身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对外的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李鸿章认为抵御外敌用传统的东西(古方),结果没有效果,因而茫然不知如何,没有体现变革思想,故C项错误;1874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始,李鸿章还有“茫然”,说明了他质疑洋务派的做法,故D项正确。11.【答案】D【解析】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