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讲话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6480589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讲话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年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讲话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1年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讲话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讲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讲话(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讲话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劳动力培训输出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市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实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部署工作,加快推进我市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较快增加,努力把劳动力输出培育成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站在全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的重要性 (一)开展富余劳动力培训输出,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

2、议和中央1号文件对做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国家农业部提出了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国家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发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省人民政府研究制定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意见,省发改委印发了20042010年云南农村劳务输出规划,对抓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抓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面临着好的机遇。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拟定意见,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把中央、省、市政策用足用活,做好劳动力培训输出的各项工作。 (二

3、)开展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解决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畜牧、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在农业以外做文章,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就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差别,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互动式发展的重要举

4、措。 (三)开展劳动力培训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同时,农村非农产业也迅速发展,带动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规模转移。90年代以来,全国农民外出就业平均每年以500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加,到2003年,全国外出就业农民达9900万人,打工的工资总额达5515亿元;外出务工使全国农民人均增收44.5元,占当年农民增收总量的42%。目前,我省有农村劳动力2081万人,占总人口的48%,占农业人口的60%,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达750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经各种渠道转移三个月以上的打工农民达31

5、6.37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42.2%,外出劳务收入32.58亿元,比林业收入25.59亿元高6.99亿元,比渔业收入11.52亿元高20.06亿元。随着城市化和新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未来七年,我国将有1.3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外出就业将成为农村发展的又一大新兴产业。 开展劳动力培训输出是充分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3年,我市有农业人口194.7万人,占总人口的84.7%。在全市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91.8万人,从事第二产业10.9万人,从事第三产业25.8万人。全市城乡富余劳动力累计

6、达26万人,经各级各部门培训并有组织地培训输出只有1万人左右,仅占全市城乡富余劳动力的3.8%。今年以来,劳动力培训输出的步伐加快,14月份,经各级各部门培训并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达3870人。但全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与全国全省的差距仍较大,发展劳动力输出产业的潜力也较大。形不成规模效益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政府引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劳务输出机制;二是宣传发动不够,服务不到位,管理跟不上,政策不完善;三是培训经费缺乏,农民外出务工成本过高无力支付;四是劳动力素质低,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形不成规模效益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政府引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劳务输出机制;二是宣传发

7、动不够,服务不到位,管理跟不上,政策不完善;三是培训经费缺乏,农民外出务工成本过高无力支付;四是劳动力素质低,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实践充分证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输出一批,致富一方”,城乡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使农民鼓起了口袋,充实了脑袋,更新了观念,开拓了眼界,活跃了城乡经济;农民外出务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放出一只小鸟,飞回一只凤凰”,“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这是全国对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农民的高度评价。抓好全市的劳务输出,有利于培育新的农产业,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难,财政增长难,企业增效难,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四难问题,有利于加快全市“三村”建设步伐,有利于加速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8、,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按照“利民、富民”的要求,充分认识抓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的重要性,把劳动力培训输出作为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做好工作,切实抓出成效。 二、明确任务,全力推进劳动力输出产业的迅速发展 全市劳动力培训输出产业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农民脱贫致富为目的,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内部转移与向二三产业转移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结合,建

9、立“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机制,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全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合法化、规范化、有序化、产业化,确保劳动力“输得出、留得住、能增收”,带动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较快增加。2004年,全市计划培训城乡富余劳动力3万人,转移输出劳动力占培训数的70%以上,今后每年以50%的速度增加,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市劳动力培训输出达10万人次,把劳动力培训输出发展成为一个净值上亿元的富民强市产业,为我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突出抓好五项工作。 (一)要突出重点抓输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10、济条件下,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渠道和途径增多,就业的门路也增多。从我市实际出发,要坚持农业内部和农业外部结合,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结合,实施数量与质量、就地与易地、市内与市外,多形式、多渠道并重,整体推进劳动力输出。要围绕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个私经济发展,加强农业内部吸纳就业的能力,拓宽农业外部的就业领域,促进劳动力的输出转移;要努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形成转移输出市场;要紧紧抓住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当前特别要抓住小湾电

11、站建设和一批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公路建设的机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动员城乡富余劳动力投入重点工程建设,以大项目带动大转移。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城乡富余劳动力参与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服务,尽可能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务工,拓宽转移输出领域;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和有关部门的优势,加强与市外、省外有关企业和单位联系,积极将劳动力输出市外,输出省外、国外,拓展我市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要围绕订单抓培训 各级各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坚持一手抓订单、一手抓培训,加快劳动力培训输出步伐。要面向昆明、面向东南沿海为主要输出地,拓展东南亚市场,主动走出去抓

12、“订单”。市县(区)和企业驻外办事机构,要充分发挥对外“窗口”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在市县(区)驻外办事处建立劳动力输出的联系点和服务点,既要积极收集信息,整理反馈信息,向我市劳动力输出提供“订单”,又要为输出去的劳动力提供服务,提高我市劳动力培训输出的规模化水平;要围绕“订单”抓好培训。培训的重点主要是岗位技能培训,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等。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输出体系,积极推进全省“百万民工培训工程”实施,充分发挥中等专业学校、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每个县(区)选择12个有基础、有条件的培训点,作为劳动力培训输出基地,建

13、成劳动力培训输出中心,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培训输出体系;教育部门要积极探索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途径、新办法。目前全市每年有2万名左右的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还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在城乡待业,要把他们作为劳动力培训输出的重点对象,争取对外输出实现就业,各县要充分挖掘城乡富余劳动力资源,坚持以需定训,把1835周岁身体健康的初、高中毕业生作为转移培训的重点,充分发挥“临沧保姆”家政服务的优势,积极争取注册“临沧保姆”品牌,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临沧保姆服务公司”,办出特色,打造品牌,通过品牌战略,巩固和拓展劳动力输出市场,扩大我市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占有份额,促进更多的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 (三)

14、要依托中介促输出 中介服务组织是做好劳动力输出的桥梁。我市目前仅有劳动力培训输出中介服务组织17家,中介服务组织少而小,不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化运作,民营化为主”的原则,建立市县(区)劳动力培训输出促进会和协会,加快培育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组织,通过促进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作用的发挥,带动劳动力的培训输出,努力提高劳动力培训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对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引导中介服务组织依法开展劳动力培训输出。充分发挥好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带动劳动力输出产业加快发展。 (四)要形成合力推输出 劳动力培训输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

15、各方面关系和各方面的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原则,加强协调和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农业部门要负责抓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办公室工作,拟定劳动力培训输出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牵头抓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多方收集劳动力就业信息,开展劳动力培训输出情况抽查和培训输出效果的评估验收,建立劳动力培训输出档案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负责抓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输出和城镇待业青年的培训输出工作,做好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审查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收集和提供劳动力就业信息,参与对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培训效果的评估验收、劳动力培训输出情况抽查等工作,维护输出

16、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等;扶贫部门要结合扶贫工程的实施,负责抓好贫困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参与对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培训效果的评估验收、劳动力培训输出情况抽查等;财政部门要负责落实劳动力培训输出补助资金,监督检查培训输出补助资金的使用等。教育、妇联、共青团、科协、供销、工会、司法、金融、驻外办事处、人事、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发挥优势,多方收集劳动力就业信息,积极配合抓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尽其所能为劳动力培训输出提供优惠政策,做好相关服务。 (五)要加强服务保增收 劳动力培训输出的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相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抓好宣传引导服务工作。各级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要制定宣传计划,开辟专栏、专题,大力宣传报道劳动力培训输出的重要意义、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以及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